2005年10月“心理治疗”串讲资料(北大心理系)

发布日期:2018-05-23 编辑整理:甘肃省自考网 【字体:

第一章 总论

一、自从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心理分析以来,心理治疗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

二、◎心理治疗:是在治疗者与来访者建立的良好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是激发和调动来访者改善其动机和潜能,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与障碍,促进其人格的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三、心理治疗通常涉及到两方面的人员,一方是感受到痛苦的来访者(client),有时也称作病人或患者(patient);另一方是专业的帮助人员--治疗者(therapist)。

心理治疗需要经过的三个阶段:⑴了解情况、建立关系的初期"心理诊断"阶段。⑵对问题达到领悟并产生改变的中期"帮助与改变"阶段。

⑶检查并巩固成果的后期"结束"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来访者是否具有强烈的求治动机,对治疗能否取得良好的疗效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口头表达能力强、智力高、能与治疗者进行沟通、在治疗的早期阶段就能投入其中、具有心理学的头脑等特点的来访者更可能从心理治疗过程中获益。最为理想的心理治疗中的来访者,可能是那些无论其是否接受心理治疗都能够将事情做成功的人。

从事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在其博士培训期间需要学习会谈技巧、心理诊断、不同心理治疗学派的理论与技术,以及针对各种不同心理问题和障碍特点的治疗等课程和内容。

四、有关的伦理道德准则主要涉及下列几方面的内容:⑴心理治疗工作者应明确其临床服务工作(心理、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自强自立,而并非使来访者在其未来的生活中对治疗者产生一种心理依赖。⑵心理治疗工作者在其临床服务工作中(心理、心理治疗)应尊重来访者,按照本专业的道德规范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不得利用来访者对自己的信任或依赖谋取私利,不得与来访者发展专业工作以外的社会关系。⑶心理治疗工作者应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权,在临床实践中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在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中涉及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纪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用临床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⑷心理治疗工作者在从事临床服务工作时,应按照有关的与法规所制定的标准收费。个人不得接受和索取额外报酬。⑸心理治疗工作者在采用心理测量工具时应全面了解有关测量(包括各种量表、问卷)的目的、内容及局限性,严格按照测验指导手册中的规范操作各种心理测量工具,并能正确和合理地向来访者解释有关测量的结果。测验使用的记录及书面报告应妥善保存。⑹除上述有关的要求之外,心理治疗有自己的治疗理论、技术方法;治疗过程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在发达国家许多心理治疗已列入保险计划,政府部门对心理治疗专业有专门的和法规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些均是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特征。

五、心理咨询:是采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帮助来访者减轻或消除其烦恼、改善其生活状态、解决其遇到的危机、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决策的能力的专业领域。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相似之处:⑴二者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常常是一致的。⑵二者进行工作的对象常常是相似的。⑶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二者是相似的。⑷二者都注重建立在帮助者和求助者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区别:⑴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心理治疗则主要针对患有心理障碍的人进行工作。⑵心理咨询所着重处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职业选择方面的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等,心理治疗的适应范围则主要为某些心理障碍、行为障碍、身心疾病等。⑶心理咨询一般用时较短;而心理治疗费时较长,治疗由几次至几十次不等,甚至经年累月才能完成。

⑷心理咨询工作主要在意识层次进行,更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教育性、支持性和指导性,焦点在于找出已经存在于来访者身上的内在因素,并使之得到发展;心理治疗的某些学派,主要针对无意识领域进行工作,并且其工作具有对峙性,重点在于重建来访者的人格。⑸心理咨询工作是更为直接的针对某些有限的、具体的目标进行;;心理治疗的目的则不那么具体,其目标是使人产生改变和成长。⑹除上述区别外,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还存在其他一些显而易见的不同点。例如:二者所接受的培训有所不同。心理咨询工作者一般是由大学的心理学系毕业;心理治疗工作者一般是在大学中的临床心理学系进行培训的。心理咨询工作多在非医疗的情境中进行,如学校和社区;而心理治疗工作者多在医疗情境中或私人开业的诊所中进行。其他区别还包括,二者起源有所不同;二者在国外各有自己的专业组织和章程等。

七、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工作的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其成员的研究主要针对人类的行为,其工作涉及对个体的心理测量,产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心理学的帮助。

八、心理治疗的工作重点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找障碍的的成因,并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对其来访者进行工作;而精神科医生则重点从生物学的角底看待障碍的成因,并以药物为主要的治疗方式。

九、弗洛伊德的学说的创立了标志着心理治疗的真正的开端。

罗杰斯的观点为心理治疗领域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同时也开辟了非医学的心理学家进行心理治疗的先河。

十、心理治疗发展的三大倾向:⑴发展不同的心理治疗模型的倾向。⑵发展特定的治疗方法的倾向。⑶心理治疗的整合倾向。

折衷主义多用于对心理治疗的临床技术方法及非理论性的综合现象。

十一、治理治疗中各家各派趋向整合的原因:⑴各种疗法剧增。⑵单一理论模型的不足。⑶各种疗法疗效相近。⑷通力寻求影响治疗效果的共同因素。⑸强调来访者的特点和治疗关系。⑹社会和公众的压力和要求。

十二、新中国成立后心理治疗在中国的发展4个不同阶段:⑴启动阶段:1949年至1965年。⑵空白阶段:1966年至1977年。⑶准备阶段:1978年至1986年。⑷初步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十三、心理治疗受中国文化影响所反映出的主要特点:⑴指导式的治疗倾向。⑵整合的治疗倾向。⑶顺应自然的治疗倾向。⑷发展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疗法的努力。

十四、在当今世界上专业领域中最具影响的主要有四大取向的治疗模型类别:⑴分析取向的治疗:包括:从弗洛伊德以来的各种心理分析疗法,经典的心理分析,新心理分析疗法,以及各种以心理分析为主导的短程疗法。这一取向的治疗主要以无意识动机、领悟、人格重建等为其理论的基石。⑵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取向的治疗:包括:①存在主义疗法:强调个体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性,它是一种强调以多种不同的方法去理解人的内心主观世界的治疗体系,但并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及系统化的治疗技术。②来访者中心疗法(以后改称为以人为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观点来源于---人本主义的哲学。该疗法重视来访者与治疗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治疗关系的特定性决定了治疗的效果,一旦来访者与治疗者建立起真实的关系,来访者内在的成长力量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③格式塔(完形)疗法:完形疗法则采用了一整套技术来帮助来访者注意其目前正在着的事物,并协助来访者学会在任何时候都能觉察到自己内心的各种感觉和感受。这类治疗被认为是"体验和关系取向"的疗法。⑶行为和认知取向的治疗。包括:行为治疗以及各种认知疗法,①如贝克(A?Beck)的认知疗法、②埃利斯(A?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等,被认为是"行动取向"的治疗。行为治疗认为非适应性行为是习得的,通过治疗要重新学习新的适应性行为,矫正非适应性行为。治疗中鼓励来访者积极行动,一步一步的实现具体的改变。目前行为治疗越来越重视认知因素的作用,而认知疗法也重视行动在改变中的作用。各种认知疗法均认为导致人出现情绪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不合理的信念和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这些治疗重在改变那些非理性的认知,建立理性的人生观。⑷系统观的家庭治疗。包括了各类家庭治疗,如:①结构式家庭治疗;②系统式家庭治疗;③以及不同学派倾向为主的家庭治疗:心理分析家庭治疗、行为家庭治疗等。各种家庭治疗虽各有自己的理论观点与技术方法,但均强调个体问题是系统问题的反映。治疗注重了解个体在成长环境中受到不同背景因素影响的重要性,认为调整个体的家庭或其他使之受到影响的系统,才有助于个体改变的产生。因此这类治疗与上述的治疗不同的地方是治疗并非是个体性的,而是涉及整个家庭。

十五、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的有关介绍文章早在20世纪十年代已在中国出现,而且3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介绍开展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的文章。 中国卫生心理协会于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了心里治疗与心理咨询,以及大学生心理咨询两个专业委员会。

  第二章 治疗关系

一、◎治疗关系:是治疗者与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来访者通过这种关系中的支持性因素而发生改变,其实质是一种工作联盟,这种联盟的建立是帮助来访者以更适宜的方式思考和行事的基础。

二、治疗关系的三个重要方面:⑴来访者与治疗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⑵治疗任务的协议。⑶治疗目标的协议。

三、治疗关系的特征:⑴独特性和共性。治疗者与来访者的关系在密切性、结构和态度上与其他社会关系有一定共性。治疗关系更具有独特性:①治疗关系受限于时间和地点,治疗者和病人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如治疗室)发生治疗关系。②治疗关系是一种单项的而非双向的关系。

⑵治疗关系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指对治疗者来说,来访者是一个可以通过接受他人帮助而学习如何适应环境的主体,治疗者保持中立、客观而不加批判的开放态度,不将个人的意见强加给来访者,这就是治疗者所应保持的客观性。主观性指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适当的情感卷入,即以共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来访者,尊重来访者,使之感到温暖。

⑶认知和情感因素。认知因素指治疗关系中的知识性因素,如对信息进行解释、对如何行动提供建议、交换信息等。情感因素指情感的表达和交流。

⑷含糊和清晰。治疗关系对来访者来说是含糊不清的,而治疗者一般在构建治疗关系是则已经相对清晰,治疗者应努力把这种关系介绍清楚。治疗者与来访者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是必要的。

⑸双方的责任。治疗关系意味着治疗者和来访者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不是其中的一方。咨询或治疗可以说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职业,即来访者应对选择其生活方式和治疗目标负责。治疗者的工作是帮助来访者自己做出决定而不是代为决策,这已经成为一条职业道德准则。

⑹ 职业道德和伦理。一旦建立了治疗关系,治疗者就必须尊重来访者的隐私权,坚持保密原则;在咨询过程 中必须以帮助来访者为中心目的,不得以任何方式使这一过程服务于个人或其他目的;治疗者不得利用来访者为个人谋取任何利益。

四、治疗者影响治疗关系的因素:①接受与关心;②理解与共情;③尊重和温暖;④积极关注;⑤真诚可信;⑥智力和能力。

五、钱铭怡认为准确的共情应该包括三个步骤:①治疗者从来访者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的体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②以言语准确地表达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③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

共情需要运用一些会谈技术。

六、尊重是一种"非占有式"的关怀,来访者被视为有价值的人,因而受到尊重;而治疗者的态度是非批判性的,是对来访者没有保留的关怀,而不是嘲笑、贬低来访者。尊重的前提是接纳。

温暖是治疗者对来访者的主观态度的体现,它不是能以语言来表达的,不是一种技能,而是存在于治疗者的内心之中,有待于治疗者自己去开发,它为来访者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内心成长的治疗气氛。

七、积极关注是一种共情的态度,是指治疗者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注意强调他们的长处,即选择地突出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中积极的方面,帮助来访者认识和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康梅尔认为承诺、理解和非批判的态度构成了无条件积极关注。

八、"真诚"一直被认为是治疗关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除非治疗者能够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足够的真诚,否则来访者就不可能达到改变。真诚可信就是要求治疗者坦率地与来访者交谈,直截了当地表达你的想法不掩饰和伪装自己。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

九、影响治疗关系的其他因素:⑴简洁具体:简洁具体,人们的第一理解是要寻找具体的事物。而在这里不仅仅是要寻找事物的具体细节,更重要的是找出事物的特殊性,使得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来访者的重要的、具体的事实和情感能够得到澄清。⑵对峙:对峙其实就是要指出来访者存在于各种态度、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对峙的意义不是要告诉来访者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说对方是个坏人,也不是治疗者向来访者表达自己不同观点的机会,而是向来访者直接指出其存在的混乱不清、自相矛盾、实质各异的观点、态度或者言行。林孟平提醒学习心理治疗的学员要"用爱心做出对峙"。⑶即时化:即时化是指治疗者帮助来访者注意此时此地的情况,即从现在双方的情感、感觉、认知出发,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暴露内心,澄清问题。

伊根把即时化看作是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一种直接、成熟的对话。他把即时化分为三种类型:自我卷入性陈述、关系即时化和此时此地。

十、治疗者应注意自己不能与来访者达到共情的原因,可尝试问自己以下的问题:⑴ 我是否经常看问题很主观?我的督导和同事、亲友是这样认为的吗?⑵ 我是否很封闭,或缺乏开放接纳的态度?⑶ 我是否对来访者有适当的关心?是否愿意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分担他们的痛苦和欢乐?⑷ 我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习俗、伦理道德等是否影响了我对来访者的看法?⑸ 我理解了来访者所处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背景了吗?

⑹ 我是否放下了自己的参照标准,而进入到来访者的内心?⑺ 我是否顾及到了来访者的情感,并且发掘了来访者谈话的隐藏信息?

十一、尊重与接纳的关系:尊重的前提是接纳,接纳是尊重的先决条件。接纳包含的两层含义:一是我们承认每个个体在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同的;二是认识到每个个体的人生过程都是一个复杂的奋斗、思考和感受的过程。

十二、简洁具体在治疗过程中的功能:(1)可以使得治疗者的反应尽量与来访者的感受一致,即帮助治疗者达到准确的共情。(2)由于治疗者做到了简洁具体,因此一旦对来访者的理解不够准确,来访者会比较容易地在最快的时间内对治疗者的错误理解作出纠正,达到有效沟通。(3)通过具体有效的讨论,可帮助来访者对其个人特殊问题的理解,同时也使其对当前自己的感受更加清晰。

十三、如何做到简洁具体:一般来说,可以按照四个"W",一个"H"来达到简洁具体。即:1.When--具体的时间;2.Where--具体的场所;3.What--具体的感受;4.Why(Want)--具体的原因(期望);5.How--来访者具体的行为反应。

十四、即时化的三种类型:1.自我卷入性陈述:是治疗者"自我暴露"的一种形式,指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暴露自己当时的想法和情感,以此来引导来访者深入的暴露和认识自我。2.关系即时化:关系即时化是指治疗者与来访者讨论治疗者本人在治疗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状态,以此来引导来访者深入的暴露和认识自我。3.此时此地:此时此地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与来访者就此时此地发生的问题交换意见,展开讨论,把治疗引向纵深发展。

十五、即时化可以在以下情况下运用:1.当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发现,来访者的交谈开始变得没有目的和方向,并且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的时候。

2.当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在治疗过程中关系出现紧张时。3.当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信任成为一个问题时。4.当治疗者发现自己与来访者之间出现由社会阶层或其他的社会上存在的人际交往模式造成的"社会距离"时。

5.当治疗者发现"依赖"这个问题干扰治疗进程时。6.当治疗者发现"反依赖"这个问题阻碍了治疗进程时。7.当治疗者发现,由于与来访者之间的彼此欣赏和吸引使治疗偏离正常轨道时。

第三章 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

一、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这本书是他所有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1901年他出版了《日常生活中的病理学》一书。

二、心理分析概念发展出了四个主要分支:①自我心理学;②客体关系理论;③自体心理学;④人际分析学派。

三、心理分析理论的基础是:无意识心理过程的假设、对阻抗和压抑的认识、对性(和攻击)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俄狄浦斯情结。

四、人格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要依次经历几个不同阶段:①口唇期(0~1岁):幼儿从口唇区域体验到一种近乎性的快感。他们从吸吮、啃咬和吞咽中获得满足。②肛门期(1~3岁):儿童从排便中获得快感,对应区域是肛门区。③性器期(3~6岁左右):儿童开始有一种不成熟的指向异性的性冲动。④潜伏期(6~13岁左右):儿童的性欲倾向受到压抑,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⑤生殖期(12~18岁左右):兴趣逐渐转向异性,幼年的性冲动复活,性生活继续着早期发展的途径进行着。过多或过少的满足都可能导致固着(指心理发展固结在某个特定阶段),即个体的一部分心理能量投入在该阶段,使得以后的行为具有该阶段冲突的特征。

五、意识层次论:心理分析将意识划分为三种不同层次:①意识;②前意识;③无意识。前意识存在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存储着近期经历的内容。它是处于注意范围之外的意识成分,但这些意识成分很容易进入注意。无意识是我们不能意识到的意识成分。它包含着来自童年早期的被压抑的愿望。无意识的唯一功能是愿望。无意识中存储的愿望常常是不符合现实中的道德标准的,例如攻击和性的愿望。由于意识的检查功能,这些愿望不可能在现实中获得满足。这些愿望会在检查功能较弱时在梦中浮现并获得满足。此外,无意识的内容也会通过象征性活动浮现。如口误或笔误、一些神经症状等。无意识不仅是指某个心理活动处于我们的意识之外,而且意味着在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心理活动的系统。

六、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心理可划分为三个结构:①本我: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它是原始本能和冲动的存储地。这些能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动机。本我没有时间维度,因此压抑到本我中的记忆可以保持得像被压抑时间刚刚发生时一样强烈。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是非理性的。②自我:自我从本我中获得能量,但它是心理中意识、理性的成分,功能是做出决定和处理外界现实。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一部分在意识之中,一部分在无意识之中。③超我:即良心,存储着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规则与禁忌。超我中的态度主要是个体对父母态度的内化。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此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⑴个体的行为相当一部分可以说是处于个体不能意识到的力量控制之下。⑵自我、本我和超我几乎总是在相互冲突中。

七、防御机制:自我使用各种程序来完成它的任务,即避免危险、焦虑和痛苦。我们将这些程序称为"防御机制"。心理分析的各分支对防御机制的看法不同,但均同意防御机制可分为原始的或不成熟的、神经质的和成熟的。原始的或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中最重要的是投射和投射认同。神经质的防御机制是比较常见的。①否认:拒绝接受现实,仿佛令人痛苦的事件、想法或情感并不存在一样。②置换:把一种情境下的情绪,转移到另一种情境中来表现。最经常被置换的情绪是愤怒或敌意。③隔离:把言语认知和有关的情感割裂开来,使人去除难以忍受的冲突情感。在强迫症中常见。理智化是隔离的一种。④合理化:为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找借口有些相似,但使用者常常不能意识到自己是在自欺欺人。⑤反向形成:把感到有危险的愿望或冲动转化成相反的表现。⑥退行:在面对不能接受的冲动时退回心理发展的较早阶段。⑦压抑:把不能接受的冲动阻挡在意识之外。个体把令人痛苦的事情置之脑后,把它忘记。⑧抵消:试图用相反的行为挽回不能接受的行为或想法。

八、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共同特点: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不等于治疗时程简短的心理动力学治疗,也不是快速地进行心理分析,把治疗压缩至很有限的次数。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是一种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它通常采用每周一次的会谈方式,治疗时间大约在12至50次之间,其结果能带来目标症状的解除,以及有限而显著的个性改变。

九、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的适应症为不太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适应障碍和一些不很严重的人格障碍。

十、心理分析的基本原则:弗洛伊德把自由联想称为心理分析疗法的基本原则。自由联想也是心理分析的基本技术之一,即要求来访者不加选择地说出自己想到的任何内容。与之相应的一个原则是治疗者的节制。

应用自由联想原则就是为了抑制检查机制的作用,而使无意识内容有机会流露。

十一、心理分析的基本技术:① 解释:又译诠释、解译,是指在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对来访者的体验与这些体验的起源的理解和解析,以及依据心理分析不同阶段的目标对这些理解和解析作出言语的表达。一般来说,解释就是试图把原本处于无意识的一些内容使来访者意识到,这些内容包括来访者的幻想、知觉、阻抗、防御等。② 对阻抗的分析:阻抗是指来访者在意识中或无意识中用来干扰或阻碍治疗进程的各种行为。③对移情的分析:移情是指来访者把对童年或过去的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和反映模式转移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后来也泛指来访者对治疗者的各种情感态度。移情可以分为对治疗者的积极情和消极情感。反移情与移情类似,只是它在治疗者身上,而不是在来访者身上发生。广义的来说,反移情是指,来访者在治疗者身上引起的所有情感反应;最狭义的来说,反移情是指,治疗者对来访者的移情的无意识反应。反移情通常来自治疗者的无意识中的冲突、态度和动机。

十二、在进行解释时,治疗者要注意以下的一些事项:①解释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②解释的时间选择也要考虑治疗的时间限制。③治疗者要限制在一次治疗中提供的解释数量。④每个解释的深度和复杂程度也应限制。⑤在提供解释上,治疗者应保持耐心和限制。⑥在解释时应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十三、维纳曾提出五种常见的阻抗行为的形成:①减少治疗时间;②限制交谈的量或范围;③将治疗与现实生活隔离;④见诸行动;例子可能包括来访者的一些试图将注意从较深问题中引开的行为。⑤迅速康复。

阻抗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在存在阻抗的情况下,想要不处理阻抗而进行核心领域的分析往往是徒劳的。

十四、★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法中的关键问题。①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法属于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勒伯斯基提出,又称限时支持表达性疗法。"核心"是指:这一焦点问题在来访者的重要而重复出现的人际关系困难中居于中心地位,它代表了来访者症状和人际困难的核心。"冲突关系"一词强调了来访者在一种关系中的愿望与实际体验的冲突。②核心冲突关系主题主要包括三个成分:愿望(W)、他人的反应(RO)、自我的反应(RS)。愿望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关系中的内心愿望,需要或意向。他人的反应是在些愿望之下个体知觉或预期到的他人的反应,有可能是他人的实际反应,也有可能只是个体对他人会如何做出反应的信念和假想。自我反应是针对他人的反应,个体自身的行为反应和情感 反应。③核心冲突关系主题的三个成分是从来访者的关系事件(RE)中概括出来的。关系事件:通常是来访者告诉治疗者的他(她)与其他人互动的一个场景。

十五、心理动力学的治疗技术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支持性技术与表达性技术。支持性技术来自于来访者与治疗者的支持性关系;表达性技术主要指促进来访者表达其内心的方法。支持性技术包括:①界定治疗框架。②维持重要的防御机制。③限制自毁行为。④传达达到治疗目标的希望。⑤发现进步。⑥传达真诚的兴趣和尊重。⑦表达共情。

表达性技术:表达性技术的目的是使来访者将原本压抑的、痛苦的内容表达出来并倾听和思考,以达到领悟和改变。表达性技术是标准的心理分析的解释技术。促进表达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阶段1-倾听:以开放接受的态度倾听来访者所说的话。倾听是理解的前提,反应的基础。②阶段2-理解:理解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理解来访者的意图及其后果,尤其是当这些会影响到重要领域。③阶段3-反应:治疗者应以来访者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来访者自己对理解阶段中的几个方面问题的一些理解。④阶段4-重新倾听:与第一个倾听阶段不同的是,现在治疗者知道了来访者对解释的反应,有助于引导治疗者的下一个反应。在这个阶段中,治疗者既要保持开放态度又要记着原先来访者对问题的理解,保持这种平衡是重要的。

十六、勒伯斯基推荐的确认核心冲突关系主题的最简单的步骤为:①倾听关系事件。②从每个关系事件中找出愿望、他人的反应和自我的反应。③从5-7个关系事件中得到的愿望、他人的反应和自我的反应中归纳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愿望、他人的反应和自我的反应,构成核心冲突关系主题。④以适当方式向来访者呈现完整的或部分的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治疗者与来访者一起从中找到贯穿整个治疗的焦点。这一焦点应与来访者的求治目标相一致。

在确认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时还有两点要注意:①愿望可划分为进步性愿望和退行性愿望。进步性愿望:反映出适当的独立、自信、成人行为的成熟愿望。退行性愿望:反映的是依赖、攻击、施虐或受虐的不成熟倾向。②来访者体验到或认为的他人的反应可能与现实情况不符。

十七、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法的临床应用:

1.评估与诊断(任务)-----核心冲突关系主体的评估基本上遵循标准的评估程序;收集有关生活史和进行精神状况检查,还要在评估中收集关系事件,确认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根据DSM-IV标准,治疗者对南希的诊断印象是,恶劣心境障碍(轴I)并伴有一些依赖性人格特质(轴II)。

2.准备性面谈-----在评估完成后,正式治疗开始之前,须进行一次准备性面谈,准备性面谈的。内容包括:①向来访者呈现核心冲突关系主题,并评估来访者的反应以及介绍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框架和结构。②介绍包括16次治疗的时间安排,确定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治疗的日期。③概括介绍来访者在治疗中的任务和治疗者的工作,并探讨来访者对治疗方式有无任何疑问。治疗者强调了来访者要遵循两则:①自由联想原则②任何重大决定要先讨论后行动的原则。

3.治疗过程的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第1-4次):任务是认识核心冲突关系主题的反复出现。②第二阶段(第5-12次):任务是确认和修通他人的反应。主要任务是处理他人的反应。第二阶段的治疗工作的特点就是进行现在与过去的联结,达到修通。对这些移情的修通构成了核心冲 突关系主题法的核心。③第三阶段(第13-16次):第三阶段是结束阶段。在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中,治疗者应始终对来访者有关治疗结束的各种想法和感受保持警觉。

十八、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

第四章 以人为中心疗法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为中心治疗",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心里治疗理论的"第三种势力"(第一种势力--经典精神分析;第二种势力--行为主义)。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①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治疗"。他的理论强调治疗者应当创设一个自由的、不具指导色彩的治疗气氛。强调的重点是治疗者应当接纳来访者所表达出来的任何感受,核心技术是澄清这些感受。②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出版为标志。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③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罗杰斯认为,一个人越是接近自己的,信任自己的经验,并由自己的内心来评估以及乐于接受自己的成长是一个过程。研究治疗关系对于改变来访者人格的催化作用。④第四阶段:1970年至1980年。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

三、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⑴人性论:①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 他称之为"实现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

②人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罗杰期认为,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是回避的态度。他还认为,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凡是符合于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他认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它随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而不同。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的协调配合,使人不断迈向自我实现。

③人是可以信任的:他相信每个人都是理发的、自立和自我负责的,每个人都有积极的人生趋向,因此人可以不断地成长与发展,迈向自我实现。以人为治疗中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改变的。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治疗者对来访者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建立一种有助于来访者发挥个人潜能,促其自我改变的合作关系。

⑵自我理论:自我理论实际就是人格理论。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是一种现象学的理论,自我理论强调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的动机。

①经验。在以人为中心治疗中,罗杰斯所使用的经验概念是指,来访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其中既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也包括那些还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内容。②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包括:①对自己身份的界定,②对自我能力的认识,③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自我概念并不总是与一个人自己的经验或肌体的真实的自我相一致的。③价值的条件化:指个体为了满足得到他人积极评价的需要,将生活中重要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观念的一部分。

(3)心理失调的实质及治疗。①心理失调的实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个体的经验与自我观念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一种是符合个体的需要,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另一种是由于经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被忽略;第三种是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认,用于解决自我概念和体验的矛盾。②心理治疗的实质: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是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

四、非指导性治疗的特点: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一种非指导性的心理治疗。非指导性心理治疗的基础是罗杰斯对人性的看法。他相信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他认为治疗者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他对来访者的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他认为只有来访者最知道他的问题,只有来访者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治疗者不过起着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的作用,协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促进他的转变。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的态度最为重要。

五、非指导性治疗与指导性治疗的区别:1.在选择权力上:指导性治疗认为,来访者没有能力自己选择治疗目标,所以要由治疗者为来访者确定心理治疗的目标;非指导性治疗认为,来访者拥有自我选择治疗目标的权利和能力。2.在治疗者与来访者的地位上:指导性的治疗认为,治疗者是权威,拥有优越的地位,具有控制和操纵治疗过程的权力,而来访者则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非指导性治疗认为,来访者是"主角",来访者拥有治疗过程的主动权。治疗者是"配角",治疗者不会分析来访者的谈话,只是跟着来访者的感觉走,让来访者充分表达。3.在治疗所重视的问题上:指导性治疗重视社会的规范;非指导性治疗重视个体心理上的独立性和保持完整心理状态的权利。4.对于治疗的结果:指导性治疗注重问题的解决;非指导性治疗重视的是问题背后的来访者这个人的改变与成长。

六、以人为中心疗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治疗关系。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基本条件。助人成长是治疗关系的本质特征。

七、以人为中心疗法治疗关系的基本特征:①治疗者与来访者两个人有心理上的接触。②来访者大多都陷入一种无助、焦虑与混乱的心理状态。③治疗者处于一种真诚、和谐的状态之中。在治疗关系中,治疗者既是一个真实的个人,又是一个专业的治疗者,治疗者作为一个真诚和谐的个人投入治疗过程,本身就为来访者提供了一种人生示范作用,具有治疗的功能。④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一种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当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这种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时,治疗的效果就会随之出现。⑤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共情,不再从自己的立场和观念看待对方。⑥来访者能够体会到治疗者对自己的尊重和共情。

八、促进人格改变的基本条件:1.真诚:是指治疗者在治疗关系中是一个表里一致、真诚、统合的人。真诚是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治疗者适时地自我坦露,是一种真诚的表达。

2.无条件的尊重:是指治疗对来访者丝毫不抱任何企图和要求,对对方表示温暖和接纳。无条件的尊重是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态度,也是心理治疗的前提。尊重有以下内涵:①尊重来访者是独特的个体。②尊重来访者的个体价值。③一切为了他人。尊重来访者是为了帮助他们改变那些不适应的行为,一切为了来访者的利益。④开启来访者的内部资源。⑤尊重来访者的自我决定。

3.共情: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可是却永远不能失掉"有如"这个特质就是共情。

共情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治疗者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进行有效的聆听,设身处地的从来访者的角度去感受他。②共情的重点在于感受来访者的情绪感受,而不是来访者的认识。③共情并不是完全认同来访者的认知和感受。如同罗杰斯在"共情"的定义中所讲的,不能失去"有如"的本质。④共情还包括治疗者能够通过语言把自己对来访者的感受有效地传达给对方。

九、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实质:是帮助来访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的自我的过程。

十、以人为中心治疗过程中来访者所发生的变化:1.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2.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3.来访者更加信任自己。4.来访者变得更适应了。5.来访者原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十一、以人为中心治疗过程的七个阶段(了解一下):⑴ 第一阶段:来访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

⑵ 第二阶段:来访者开始"有所动"阶段。⑶ 第三阶段:来访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⑷ 第四阶段:来访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⑸ 第五阶段:来访者能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带有一些迟疑。⑹ 第六阶段:来访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⑺ 第七阶段:由于上一个阶段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此阶,段来访者对治疗条件的作用不再看的那么重要。

第五章 行为治疗

一、行为治疗与心理分析、来访者中心治疗并列为现代心理治疗中的三大主要流派之一。

二、行为疗法的理论认为:来访者的各种症状(异常行为或失调的生理功能),都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学习而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可以设计某些特殊情境和专门程序,使来访者逐步消除反常行为,并经过新的学习训练形成适宜的行为反应。

三、行为治疗的主要特点是:1.治疗的目标是改变人的行为。2. 以行为原理为理论基础。3. 更强调针对当前的行为、环境及事件,而不过分追究其过去的经验。

四、行为治疗的历史发展:1.1913年美心理学家J..B.华生发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成为行为主义诞生的标志。2.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首次提出"行为治疗"的术语。3.到了70年代,行为治疗在整个心理治疗领域中被誉为第二势力。

五、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主要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理论的三部分。

(一)经典条件反射。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①消退:要想让一个新的S-R联系持久存在,就得持续地把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结合起来,否则条件反应就会逐渐削弱直至最终消失。这种条件性的S-R联系渐渐消失的现象叫做消退。②泛化: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应形成后,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新刺激越近似于原刺激,条件反应被诱发的可能性就越大。此现象称泛化。③实验性神经症:指在心理实验中所发生的一种因被试无法把握实验情景,并进行操作所导致的一种状态。 2.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华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有两大特点:①拒绝研究意识;②要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华生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人的认知的作用,最终走向了绝对环境论的形而上学的立场。

(二)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系统研究,后经斯金纳发展提出的。1.桑代克的联想学习理论: 爱德华?桑代克是动物心理实验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首创迷箱与迷笼实验工具。2.斯金纳德的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布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的理论又被称为操作行为理论。3.强化:指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包括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①正性强化:指增加正面的奖励、报酬、赞扬或感谢等作为行为矫正的一种手段,称之为正强化,又称为积极强化。②负性强化:指以减少(负性)反面的惩罚、剥夺、批评等作为行为矫正的一种手段,称之为负强化。4.惩罚:指在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的具有减弱某种行为倾向的刺激,如批评、罚款、剥夺等。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是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模式实际上都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习得的,学习者无须事事通过亲身接受外来的强化进行学习,而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替代性的得到强化。1.模仿学习:又叫观察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2.替代反应:当个体受到示范者行为的暗示,而表现出一种与示范者相似的反应。

六、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1.非适应性行为同适应性行为一样,也是后天习得的,即是行为者通过学习获得了异常行为。2.行为当事人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后天所习得的非适应性行为,或者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以替代非适应性行为。3.一般来说,无论是适应性行为,还是非适应性行为,作为一种习惯性行为的存在和延续,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它们所带来的结果所维持的,即此种行为会给行为者自身带来某种"获益"。

七、行为治疗的主要特征:1.明确而系统的操作步骤和测量方法。2.强调来访者目前的问题。3.以行为为导向。4.教育和指导性。

八、行为治疗的主要步骤及过程(了解一下):1.建立治疗关系:在治疗关系中,治疗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取得来访者的尊重,这更有利于对来访者的指导,并促其行为上的改变。2.澄清问题行为。3.对问题的分析。4.确立治疗目标。5.行为矫正:是指具体的实施治疗计划。

6.对治疗进展的检测与评估。7.治疗的结束。

九、行为功能分析:是指在进行行为矫正前,对引发来访者的问题行为的起因、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来访者在此方面的动机与需求等做出评估,以便对症下药,确定来访者的问题行为和治疗的目标与方法。

十、行为功能分析的实施:1.把握问题行为的诱因,分析引发问题行为的情境条件,找出围绕问题行为发生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因素。出现的诱因时需要注意:①应排除引发问题行为的生物原因的可能性。②应尽量将引发问题行为的情景具体化,以澄清问题行为的真正原因。③应重视首次问题行为出现时的情境。④重视问题行为发生的(外在)客观情境与(内在)主观想法之间的互动关系。

2.了解问题行为的反应,并将问题反应具体化。可具体分为:①行为方面-来访者的言行表现,如强迫动作等。②认知方面-来访者对此是如何想的,如自责、无奈等。③情绪方面-来访者在问题发生的过程中及其前后的情绪体验,如焦虑、恐惧等。④躯体方面-来访者身体上的感受及症状,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失眠、胸闷、头痛等。

3.分析问题行为所带来的实际后果,洞察其背后的实际意义及功能。问题行为可能会给来访者及他人带来的实际后果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问题行为会使来访者得到某种积极的获益与需要的满足。②问题行为可以使来访者避免某种消极的情况与事件的出现。③问题行为的发生还可能使他人为来访者作某些事。

获益性包括:产生了问题行为本身会给来访者带来什么好处,不产生问题行为会使来访者失去什么好处;或者说,产生了问题行为会使来访者能避免什么坏处,而不产生问题行为则会给来访者带来什么不利之处。

十一、行为治疗常用的技术与方法:

(一)放松训练:又称松弛反应训练,是一种通过机体的主动放松来增强行为者对体内的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方法。对于应付过渡焦虑、恐惧、稳定情绪等具有特殊疗效。放松训练的基本原理:通过训练放松所产生的躯体反应,达到缓解焦虑情绪的目的。

放松训练通常可分为4种训练方法:1.渐进性肌肉放松法。2.肌肉紧张/放松方法。3.呼吸放松方法。4.其他放松方法:⑴冥想放松:要求来访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视觉刺激、听觉刺激或运动知觉刺激上。⑵引导意象性放松。⑶催眠放松:催眠即来访者在催眠师一定的诱导或暗示下,进入一种注意和感觉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意识状态,又称为催眠状态。⑷生物反馈放松方法。

(二)系统脱敏:是指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消除焦虑、恐惧状态及其他不适反应的一种行为疗法,它是由J.沃尔佩(Wolpe)首创,称作"交互抑制疗法"或"对抗性条件反射"。系统脱敏技术主要包括三个程序:①帮助来访者学会一种与焦虑反应相对抗的松驰反应,并可熟练掌握;②将来访者的各种不适应,根据严重的程度按由弱到强的次序排列,即确定其等级;③按不适反应的等级逐渐加强引起不良反应的刺激强度,同时要求来访者全身放松。具体步骤是:1.让来访者掌握自我放松的技术。2.建立引起焦虑与恐惧不良反应情境及情绪感受的等级层次。①治疗者要与来访者一起找出一系列使来访者感到焦虑(或恐怖)等不良反应的事件,通常是靠来访者的口头报告。并评价出对每一件事感到焦虑(或恐怖)的主观程度。这种主观程度可用主观感觉尺度来度量,即SUD。

②将来访者报告出的事件按焦虑(或恐怖)严重性的等级程度由小至大顺序排列并列表。可根据有关事件适当增减,一般所建立的事件等级层次以6至10个左右为宜。

3.脱敏治疗的实施。具体方法可包括:⑴ 想象系统脱敏:①来访者进入放松状态时向治疗者示意,治疗者通过口述让来访者想象,每当进入到所指定的情境想象时都示意。让来访者保持这一想象中的情境30秒左右。②让来访者停止想象,评价其SUD等级。③让来访者休息两分钟,再重新进入放松阶段。当前一事件的SUD下降达到标准之后,再对下一个等级的引发焦虑事件进行同样的脱敏训练。要完成整个的脱敏训练治疗,往往需要多次的连续治疗,通常每次的治疗时间在30分钟左右;每次治疗过程中,脱敏训练所涉及的等级事件一般不宜过多(以1~3个为宜);在每一次治疗结束后,要让来访者有一次完全的放松体验,并与之共同讨论制定下一次的治疗方案。⑵ 现实系统脱敏:也称接触脱敏法,脱敏的实施一般是建立在想象脱敏训练的基础之上的。

(三)厌恶疗法:又称对抗性条件反射治疗,是将某种负性(不愉快)刺激及厌恶反应与来访者的非适应性行为(要矫正的行为)结合起来,从而使来访者因感到厌恶而最终放弃该行为。厌恶治疗在应用的技术手段上一般可采用:电击厌恶刺激、药物厌恶刺激、器械厌恶刺激、想象厌恶刺激。

(四)满灌疗法:又称冲击疗法,是让来访者暴露在使其感到强烈恐惧或焦虑情绪的各种不同刺激情境中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满灌疗法的治疗过程:在保证来访者身心安全的前提下,将来访者完全置于最感到焦虑、恐惧的事物或情境之中,让其面对和体验这种焦虑的感受,并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在此过程中不允许来访者逃避,直到来访者逐渐适应于该事物或情境--焦虑或恐惧有所下降为止,并最终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反应的治疗目的。满灌治疗过程中,每次暴露持续的时间在十几分钟至一、两个小时不等。

(五)模仿学习与角色扮演:1.模仿学习的主要原理是来自社会学习理论,即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原理。模仿学习的方法从性质上可分为被动模仿学习和主动模仿学习。

2.角色扮演:是指在治疗者的指导下,以排演现实生活短剧的形式,重现来访者问题行为出现的场景,让被治疗者身临其境的进入角色,使其在行为过程和关系互动中学习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模式、探索和掌握新的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第六章 认知治疗

一、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

二、认知治疗特别注重改变不良认知,既不合理的、歪曲的、消极的信念和想法,认为不良的认知是引发自我挫败行为的根本原因,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观念,可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三、认知治疗的产生:1976年贝克出版了专著《认知疗法与情绪障碍》,首次提出了认知治疗这一专业术语和心理治疗方法,1979年又出版了《抑郁症的认知治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治疗过程及其技术应用。

四、认知治疗理论与心理分析及经典行为主义理论的分歧:认知治疗把人的感觉、知觉、思维和动机看作是意识现象,这是认知治疗理论同心理分析学说和行为主义理论的最根本分歧。1.认知治疗认为,个体通过意识过程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的世界做出评价和解释,从而产生各种观念,正是这些观念决定着个体的情感和行为。2.心理分析理论中,人类的意识经验是很表面的东西,心理分析强调无意识,而将意识经验排斥在研究范围之外。认知治疗不像心理分析那样,重视童年创伤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着重解决此时此地的问题。3.经典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外在刺激和人的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对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感知、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采取回避的态度,而认知治疗所强调的恰恰是这些心理认知过程。

五、认知治疗的主要特点:①限时、短程;②结构式会谈;③平等合作的治疗关系;④坦诚布公的治疗形式;⑤科学的研究方法;⑥以学习理论为基础;⑦围绕问题;⑧苏格拉底式逻辑提问。

六、常用的认知治疗方法:1.合理情绪疗法(RET)。①基本观点是:一切错误的思考方式或不合理的信念,是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根本原因,其目的是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②埃利斯将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归纳为ABC理论:A-诱发事件;B-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C-个体在这一事件发生后的情绪和行为反应。RET理论认为,A并不是C的直接原因,而是在A发生之后,个体必然对A做出某种评价B,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直接原因。③核心:改变不合理的想法,并以合理的观念替代,是RET治疗实践的核心。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是对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质疑,加以驳斥和辩论D,最终产生治疗效果E。A-B-C-D-E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模型。

2.自我指导训练:最初是由迈肯内鲍姆和戈登曼于1971年提出的,用于指导冲动儿童学会如何自控和习得解决问题的行为。用于一些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儿童和成人,如:攻击性儿童、多动症儿童以及某些有不良行为的成人。自我指导训练的工作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治疗者示范,大声讲出有关许多自我表达的词句。第二阶段由来访者自己大声地讲,自己边讲边做,以后声音逐渐放轻,直至最后自己默念。

3.贝克的认知转变法。

七、贝克认知治疗的重要观点:⑴图式:指过去经验中有组织的知识构形,人们用它来解释新的经验。它是从儿时开始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决定对自我和对外部世界如何知觉和编码的内部心理模型。它虽然随生活经历不断得到修改和补充,却是相当稳固的,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⑵自动式思维:是介于外部刺激事件与个体对事件的情绪反应之间的想法。由于它们总是自动出现在头脑当中,使得人们的许多判断、推理象是一些模糊的、跳跃的自动化反应。⑶共同感受:指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的、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知觉和思维过程。具体包括结合过去经验,对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⑷规则:是认知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人们据此评价过去、指导现在和预测未来。

五、认知治疗的基本原理:①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发生的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②认知、情感和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良认知和负性情绪、异常行为彼此之间相互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感和行为问题迁延不愈的原因。③情绪障碍者常存在认知歪曲,只有识别和矫正其歪曲的认知,其问题才可能得到改善。

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认知图式。人们并不是 被动地按照客观事物本身那样机械地反映事物,而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图式主动地选择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建构现实。

七、贝克将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六种类型:①武断的推论:在缺乏充分证据或证据不够客观的情况下,仅凭自己主观感受就草率得出结论。②过度引申:又称过分概括化。即只根据个别事件,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自己或他人做出关于能力、智力和价值等整体素质的普遍性结论。仅仅根据一个具体事件就得出一般性结论。③选择性概括:仅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与其相矛盾的地方或其他证据,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④"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以绝对化的思考方式对事物作出判断或评价,要么全对,要么全错。以这种方式思维的人往往把生活看作是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认为不可能存在中间的状态。⑤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物作出歪曲的评价,或过分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或过分贬低自己的成绩、优点。⑥个人化:将一切不幸、事故都归因于自己的过失,并不断自责。主动为别人的不幸或过失承担责任。此外,认知歪曲还包括应该倾向、选择性消极注意等。

八、认知治疗的技术包括两大方面: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在认知治疗中,通常在治疗早期结合应用行为技术以系统改变来访者的问题行为。因此,现在经常使用认知行为治疗这个术语。

(一)认知技术:贝克曾提出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1.识别负性自动式思维。认知现论认为,与情境相比,对情境的解释比对个体的情感、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影响更加重要。负性自动式思维的特征(了解):①它是不经逻辑推理突然出现在大脑中的,具有自动性。②它是负性的、消极的、总与不良的情感相关联。③它貌似有理,但存在认知歪曲,常常与客观事实不符合。④它不随意,来访者不能按自己的意愿排除它。⑤它虽然一闪而过,持续时间很短,但对情绪影响极为深刻。

2.识别认知性错误。

3.真实性验证:是认知治疗最为核心的部分。有两种具体操作方法:①言语盘问法:治疗者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来访者重新评价自己的观念,寻找合理的替代想法。②行为实验:通过治疗者与来访者共同设计的行为作业来检验想法的真实性。

4.去中心化。5.抑郁或焦虑水平的自我监控。监控记录至少有三种用途:①可使来访者发现自己的恶劣心境并不是一直不变地持续下去,即使在一天之内也是波动的。②可作为以后治疗会谈的客观资料,用以指导行为和认知干预决策。③可增加来访者的参与意识,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心理治疗。

(二)行为技术。1.完成和愉快的评定(M和P技术)。M代表完成活动的情况,P代表来访者参与活动感到愉快的程度。2.活动安排表。3.等级任务练习。是指导来访者将要完成的任务按照从易到难的步骤排序,以尽可能地帮助来访者能够开始启动行为。4.模仿与角色扮演。

九、认知治疗中的家庭作业:家庭作业在认知治疗中具重要意义,是认知治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作业的原则:①家庭作业是由治疗者和来访者共同商定的。②家庭作业宜简单、明确、具体,操作性强,易于执行。③在治疗的不同阶段,要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选用不同的形式的家庭作业。常用的家庭作业有:1.认知治疗日记。2.二栏或三栏认知作业。3.情绪自评作业。4.心境记录曲线。

十、认知治疗的基本过程:1.早期:建立治疗关系、明确问题、确立治疗目标。在确定澄清问题时,主要运用提问和自我审查这两项比较基本的技术。2.中期:实施治疗。罗丝总结引起认知改变的主要途径有三种: ①信念不能被证实。贝克提出了协同检验的方法,即在识别来访者的负性自动式思维以后,鼓励来访者以此作为尚需检验的假说,共同设计严格的检验方法来审查其真实性。②概念重建:指改变观察、理解问题的角度,赋予问题不同的解释,促使来访者重新选择,从而改变其态度和行为。③领悟:指来访者对自身问题的本质达到了理解,从而使情绪和行为问题有所改善。3.后期:结束阶段的工作。在结束阶段,治疗者要与来访者共同回顾在治疗过程中的收获及体会,针对具体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和角色颠倒的练习。还要不断以家庭作业的形式,继续对新的认知观念进行巩固复习,使之真正成为来访者自身的思考模式,并学会在治疗结束以后自己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知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来访者成为自己的治疗者,而不是要治疗者来帮他解决所有的问题。

十一、抑郁症的认知模型包括两个层次:①浅层的负性自动式思维;②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

十二、抑郁者的认知图式常常是僵硬的、极端的和消极的,是一种功能失调性的态度,当被重大的生活事件激活时,会引发大量负性自动式思维,使个体的认识带有消极的色彩。抑郁者存在消极的认知三联征:即他们对自我、对自己的经验、对自己的将来的认识都是负性的,认为自己是有缺陷的、不能适应环境的或是被别人抛弃的人,是天生的低劣者;自己的过去微不足道,只有一连串的失败;自己的将来充满坎坷和挫折,只有无助和绝望。

十三、抑郁症的认知治疗重点:①请来访者回忆最近发生的一个具体典型事件。②用想象或角色扮演再现当时的情绪体验。③会谈时人为引起来访者的情绪改变。④请来访者说明事件对他的意义。

十四、抑郁症的症状:①心境抑郁;②参与活动的兴趣或愉快感明显减少;③体重减少或增加;④失眠或睡眠过多;⑤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⑥疲劳或精力不足;⑦无价值感;⑧或过多或不适当的负罪感;⑨失去思考或集中注意的能力;⑩反复想到死亡。

十五、抑郁症的主要特点:①情绪低落②思维缓慢③言语动作减少、迟缓。④精神症状以情绪低落、抑郁悲观最为突出。

十六、图式、认知歪曲与自动式思维的关系:

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

认知歪曲

情境→自动式思维→情感和行为问题

第七章 森田疗法

一、森田疗法:是日本学者森田正马于1920年前后创立的一种针对神经症(森田称之为神经质)的疗法。

二、森田理论的发展:1.高良理论:高良武久首先用"适应不安"代替了森田的疑病学说,用神经质症代替了神经质。其次提出了 "主观的虚构性"和"伪装外表的防御单纯化"的概念。他指出,神经质症患者往往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情,特别对于症状,患者被劣等感所支配,再加上不安的情绪,往往作出明显失误的判断。而患者都极力夸大与自己不利的事情。这种现象称之为神经质症患者的"◎主观虚构性"。不安心理是正常人常有的,可神经质症患者却难以承受,拼命地把那些所谓的不适全部当敌人来斗争。如果把一种心理现象当作对自己生存最有害的,并想把它排除掉,这种心理机制称为"◎防御单纯化"。

2.大原理论:大原健士郎提出。3.田代理论:田代信维提出。

三、森田疗法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1.神经质与神经质症:

(1)森田把森田疗法的治疗对象称作神经质。这一名称是森田基于对神经衰弱等神经症的本质的不同看法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有一种担心患病的精神倾向,这种倾向在其程度过强的时候,就开始形成一种异常的精神倾向(疑病素质),并渐渐呈现出复杂、顽固的神经质症状。因此,他把容易陷入疑病倾向的素质基础上产生的一些症状,作为神经症的一个类型,用时还采用了"神经质"这个用来描述性格倾向的术语。森田将神经质划分为普通神经质、强烈观念症、发作性神经症三种类型。

(2)神经质症是由高良武久提出来的。他认为,神经质症是神经症中的一部分,森田疗法不可能治愈所有的神经症,只有神经质症才是森田疗法的真正适应症。神经质症的特征(了解):①患者具有克服病态恢复正常的强烈愿望。②患者对自己的病态有批评能力。③正常人能充分理解本症的发生机制,没有难于理解的心理变化。④本症在疑病素质的基础上,由某种体验诱发,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自我暗示、精神拮抗、思想矛盾等使之发展,形成心因性疾病。⑤症状带有主观的虚构性。⑥患者可能有非社会性的一面(社会适应性差),但没有明显的反社会性。⑦患者没有实质性的智能障碍或情感迟钝。

精神自我冲突:是患者的意志力和精神症状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患者感到不能控制他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临床上往往以有无精神自我冲突状态,作为判断是否神经质症的主要依据。

2.森田神经质的发生机制。 森田对神经质病理的主要理论是:疑病素质学说和精神交互作用学说。他认为发病的必须条件是素质、机遇和病因,即发病=素质×机遇×病因。①素质-指疑病素质;②机遇也称诱因-是指某种状况下使之产生病态体验的事情;③病因-指精神交互作用,而发病的最主要条件是疑病素质。

⑴疑病素质:森田正马认为,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是靠这种内向性和外向性的协调活动而形成的,如果人的精神活动出现大的偏向,就会逐步形成一种明显的精神倾向性。疑病素质即是一种担心患病的精神上的倾向性。具有疑病素质的人精神活动内向,内省力强,过分追求完美,对自己身心活动状态及异常很敏感,被自我内省所束缚,总担心自己的身心健康。 神经质患者的性格特性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内向性,在其内向性的另一方面,还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欲望(完善欲)、进取心、硬不服输的反抗心理。

⑵生的欲望:不安与欲望是成正比例的。高良武久用"适应不安"来解释人们的不安心理。①他认为,人在自然界中活动,人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必然会存在某种不安的心理,即为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自身的心身状况能否适应外界环境这样的问题而烦恼。这种不安的心理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出现,称之为"适应不安"。适应不安的程度随着个人的素质、年龄、现在所处的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变化。②高良武久还指出:恐怖、不安、担心、痛苦等心理虽然令人不快,但却是我们人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保护机制,是为适应环境发出的警戒信号。

⑶精神交互作用: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而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更加吸引注意进一步固着于这种感觉,感觉与注意交互作用,彼此促进,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的这一过程。

⑷思想矛盾和精神拮抗:①思想矛盾即心理冲突,是指"但愿如此"、"必须这样"的思想愿望和实际情况不同,因而发生了矛盾。森田认为,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理解与体验之间,常常有不一致甚至矛盾的现象。不了解这种差异,根据个人主观想象来构筑事实或企图安排事实,希望客观事物按照自身的主观愿望产生某种变化,就会出现思想矛盾。②精神拮抗:森田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有一种对应和调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人体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肌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精神拮抗作用。

综上所述,森田神经质的形成机理就是由于疑病素质的存在,在偶然事件的诱因影响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经质症状。

四、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森田疗法的治疗要点可概括为"顺应自然"和"为所当为"两点。

(一)"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顺应自然指患者要老老实实地接受症状及与之相伴随的苦恼,真正认识到对它抵制、反抗或回避、压制都是徒劳的,不要把症状当作自己心身的异物,对其不加排斥和抵抗,带着症状学习和工作。顺应自然并非单纯地忍耐,在症状存在的同时,做日常生活中应做的事,进行建设性的行动,随着良好的实践自然而然的使被动的一面得以改变。

1.钱铭怡对顺应自然的涵义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①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不安等令人厌恶的情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使患者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自己的情感,尤其是那些紧张、焦虑、抑郁等消极情感,不去压抑和排斥它,让其自生自灭。②认识精神活动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要改变这一点,就应接受人非圣贤这一事实,接受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存在邪念、嫉妒、狭隘之心的事实。认识到不好的想法在头脑中闪现,是精神活动中必然会出现的事情,是一个人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变和决定的。但是否去做不好的事情,却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决定的。因此不必去对抗自己的想法而需注意自己所采取的行动。③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神经质症患者原本无任何心身异常,只是因为他存在疑病素质,对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使注意固着在这种感觉上,造成注意和感觉相互加强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这是一种继发性恶性循环,是形成症状并使之继续的主要原因。认清这一点,对自己的症状采取接受态度,一方面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因为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以这样的方式打破精神交互作用而使症状得以减轻以至消除。④认清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务的客观规律。按照森田理论的观点,神经质症患者产生精神冲突和苦恼的根源在于人的思想矛盾,产生这种思想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不理解人性的实质。即对不安、恐惧、身体不适等一些令人不快的感觉,没有认识到它们是人人都会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而总想避免或消除之。人睡眠过久,会感觉头重,饮食过度,会感觉胃不舒适,惊恐会引起心律过速等,皆受自然规律支配,有其不可避免的因果关系,这些不顺心如意的事,除顺应自然以外,别无他法。总而言之,顺应自然,就应注意不以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套客观事物,认清任何客观事物都有自身的活动规律,包括每个人的感觉、情感、精神活动以及神经质症状的形成与改变都有一定之规,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使主观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才能跳出思想矛盾的怪圈。

(二)"为所当为"的治疗原理。顺应自然的态度并不是说对自己的一切活动都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是要患者一方面对自己的症状和不良情绪听之任之。另一方面要靠自己本来固有的上进心,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确切的说,为所当为应该是顺应自然的治疗原则的一部分。

⑴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即一方面要对症状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另一方面要随着本来有的生的欲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在具体的治疗中则以对患者行动的指导帮助患者重建生活作为治疗的目的。实践的行动可以产生以下作用:①会把一直指向内心的精神能量引向外部世界,防止对自己的过分洞察。②行动时由于把原来集中于自身的精神能量投向了外部世界,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上,这有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之从症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症状也会在不知不觉间被淡化甚至完全消失。③行动后必定有所收获,行动给患者带来了自信与成功的喜悦,同时让患者认识到一个人不必等到症状消除后才能行动。④通过生活方式的训练,逐步陶冶患者的性格。

⑵面对现实,陶冶性格:要摆脱痛苦,首先就得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的挑战,通过实际行动体会生活的意义,在实际行动中体会成功的自信。面对现实,为所当为,势必将患者的精神能量引向外部世界。这是因为要做事情,就要将注意由主观世界移向外部,就要注意所做的事情,这就减少了指向自己心身内部的精神能量。而与外部世界的实际接触又可有助于患者认识自身症状的主观虚构性。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使内向型性格产生某种改变的过程。 "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治疗原则,还反映了森田治疗对意志、情感、行动和性格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即意志不能改变人的情感,但意志可以改变人的行为,而行为的改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情感,并陶冶一个人的性格。

五、森田疗法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生活发现会、门诊森田疗法和住院森田疗法。

门诊森田治疗其治疗要点为:①指明症状的本质;②认识不安是欲望的一种体现。欲望越强,不安则愈重。③认识恶性循环。④体验顺应自然。⑤日记指导。

住院治疗分为:⑴绝对卧床期:一般为4-7天,除洗脸、吃饭、上厕所之外,患者几乎要绝对静卧。其目的是:①通过观察患者在卧床期内的精神状态,对患者的病情进一步进行明确,排除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非神经质症。能够较好地遵守卧床期规定者,预示着其治疗效果较好,反之则效果较差。②通过安静的休养,调整身心的疲劳。 ③体验烦闷即解脱的心境,即让患者体验,若对苦闷任其自然,那么烦闷和痛苦就会通过情感的自然规律逐渐消失,从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烦闷和苦恼,这是森田疗法的主要着眼点。④激活患者的活动欲,引导进入第二治疗期。⑵轻工作期:一般为3-7天,患者可在室外做些轻微的劳动或在室内从事工艺活动。主要目的是让患者逐步恢复体力,通过前面的无聊期,促进其自发行动的动机,通过较轻作业的完成使之认识到不注意症状、坚持行动与症状减轻之间的关系,从而接受症状使之淡漠。

⑶重工作期:目的在于通过努力工作,使患者体验完成工作后的喜悦,培养对工作的忍耐力。在这之中学会对症状置之不理,进一步将精神能量转向外部世界。⑷生活训练期:此期又称回归社会准备期,一般为1至2周时间,允许患者白天回到原工作或学习场所,或在医院参与某些较复杂的社会活动,要求每晚仍回病房,并坚持记治疗日记。治疗周期时间短的约3周即可,长的则可能需要60至70天的时间,平均周期为40至50天。



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甘肃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 视频课程
  • 真题下载
英语(二)

英语(二)

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

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一)

内科护理学(一)

内科护理学(一)

思修(03706)

思修(037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