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十三

发布日期:2018-05-23 编辑整理:甘肃省自考网 【字体:

  [散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者:朱自清1、简析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情特点。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于1923年10月。

  作者的情感由于陶醉于秦淮河的夜景,而变为“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并且这种心情的变化,也抹染在月光、灯光、水色等景致的描绘中,显示出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的艺术特色。

  2、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记游性写景抒情散文。

  以“桨声灯影”为行文线索,表现了完整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同时,其中又贯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结构的又一突出之处在于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点,又以灯光为重点,描写了灯光、河水、月亮三者的变化,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独特意境。

  《祝土匪》作者:林语堂1、“祝土匪”的含义。

  《祝土匪》是应莽原社之约而写的,发表于1926年1月。林语堂当时是语丝社成员。因为语丝社和莽原社的言论,对于统治者,对于传统思想、传统文明,都有点揭竿而起的味道,因而被有些人称为“学匪”。这篇文章旗帜鲜明的以“祝土匪”为题,把莽原社和自己作为土匪自居,热烈赞扬了土匪精神,把学者作为土匪的对立面加以剖析。主要赞扬的是土匪坚持真理,敢讲真话的精神。

  2、《祝土匪》是怎样在比较中陈述观点的?

  文章在比较中陈述观点。对比的焦点是对真理的态度。

  学者的脸孔,主要指学者的尊严、架子、态度以及地位名声等等;而土匪傻子则以真理为重,没有学者那种脸孔而顾及。学者从三层楼滚下来,首先要看脸孔如何了;而土匪没有这种脸孔要顾及。文章用形象化的比喻做对比。通过对比,赞扬了土匪,揭露和批判学者。

  《给我的孩子们》作者:丰子恺1、《给我的孩子们》的题旨。

  《给我的孩子们》是《子恺画集》的代序。文中记叙的内容正是画集的内容。主要题旨有三:①是赞美孩子,主要赞美孩子们天真纯洁的本性和他们活泼的创造力。这是文章最主要的思想。

  ②是对病态的现实社会不满,这是和上述思想紧密相联系的。

  ③孩子天真纯洁的本性在现实中将会失掉,使作者感到悲哀。

  2、《给我的孩子们》的文风特点。

  文风特点是朴实自然。朴实缘于文章思想内容上的真情至情。

  《钓台的春昼》作者:郁达夫1、《钓台的春昼》的行文线索。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以游踪为行文线索,按游览进程、时间逐一写来。但在由桐庐至钓台的船行途中,以梦幻手法穿插了几年前和朋友喝酒背诗的往事,因为文章结尾作者要在钓台壁上题的就是这首诗。先在这里伏笔,结构上最为自然妥帖。

  2、《钓台的春昼》是如何突现主观情绪的?

  主要成分和抒情色彩浓,是这篇游记散文的特点。

  第一,抒写自然景物时,突出主题的感觉印象。如描写严子陵钓台,处处突出一个“静”字。第二,文中处处有一个“我”。这是郁达夫的“我”,和别人的绝不混同。第三,假托梦境,以诗入文,坦陈胸怀,评讥时政。

  《钓台的春昼》在寄情山水中,透露出处身于社会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贯穿全篇的,则是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音。这种主观情绪的抒写,是这篇游记散文的重要特色。

  《拿来主义》作者:鲁迅

  1、“拿来主义”的含义。

  “拿来主义”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拿来主义”是指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物和中国文化遗产应采用的正确态度。

  第二,“拿来主义”的要点是“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第三,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经济文化亦如此。

  第四,要真正做到“拿来主义”,人的主观条件很重要:“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否则“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这是古今历史所充分证实的真理。

  2、《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

  采取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对比论证。前半部以“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作对比;后半部是以怀恐惧症者、虚无主义和全盘接受者和“拿来主义”作对比。对比论证,破中有立,立中有破,在揭示批判错误中,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

  比喻论证。以“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事物和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以“孱头”、“混蛋”、“废物”比喻患恐惧症者、虚无主义者和全盘接受者三种人等等,比喻论证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忆韦素园君》作者:鲁迅1、简析这篇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忆韦素园君》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34年,收入《且介亭杂文》集。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回忆了与韦素园相识、交往的若干情景,展现了韦素园认真而激烈的个性以及对朋友的关怀和友爱。赞美了他纯朴、认真的品性和“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实干精神,也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韦素园其人在未名社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的充分肯定,以及对未名社在整个新文学运动中所起的作用的充分肯定。

  2、简析本文在刻画人物方法的主要手法。

  立意高远是刻画人物方面一个重要特点。第二,以具体事例,形象地,实事求是地描述人物。第三,采用片段式章法,看似“零落”地“记忆”已故之人,其实却逻辑地展示自己与韦素园相识到永别的过程,使文章结构凝练,层次清晰。

  《白马湖之冬》作者:夏丐尊1、简析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

  夏丐尊是文学研究会成员。《白马湖之冬》选自他的散文集《平屋杂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文是夏丐尊迁居上海后,对在白马湖春晖中学执教时的生活回顾。

  作者选择一年中最萧索乏味,甚至有些凄冷可怕的白马湖冬天来写景抒情,不仅角度新奇,又在中领略和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情趣。主要抓住冬天的风来进行描述,领悟到一种萧瑟的诗趣和特有的情调,同时又在貌似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中领悟出人生的情趣和世态风习,把他对白马湖的怀念之情表现的十分真切而朴实,同时也流露了作者的处世自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2、简析本文抓住白马湖冬天的特征写景的特点。

  写白马湖的冬天,着眼于一个“风”字。首先写那里的风多,“差不多日日都有的”等;其次又着眼于风大,用“呼呼作响,好像虎吼”等表示声音的词语;又通过人的感受,写出风的刺骨、凛冽。

  另外,又运用了烘托的手法,写白马湖人烟稀少,山野荒凉;还写了严冬里景物的颜色,描绘了整体环境和氛围,更烘托出风的凄厉与强劲。作者又写得如叙家常,蔼然可亲,朴实无华而又余味不尽。

  《包身工》作者:夏衍1、简析作品的主题。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发表于1936年《光明》创刊号。夏衍在写《包身工》之前,在上海的工厂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实地调查。

  作品真实的反映了上海日本纱厂里受残酷压榨的中国女工的血泪斑斑的生活,对毫无人性的日本资本家及其走狗的罪行提出了有力的控诉。通过大量的数据材料,将这个人间地狱的种种罪恶公布于社会,有力的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狼狈为奸,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

  2、简析本文将包身工群像和个别典型相结合的人物描写特点。

  首先,作者选一个工房包身工群像作为描写重点,从吃、住、做工等侧面,选取有特征场景进行群像刻画。另外,又着重描写了外号“芦柴棒”的青年女工的悲惨遭遇。

  作者既对包身工的生活状况作了如实记录,同时又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具体描写,这种点面结合的表现方式,不仅使读者从整体上对包身工进行全景式的了解,而且更有利于形象地、深入地认识、理解包工制度的罪恶,揭露日本资本家及其走狗的真面目,因而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简要说明作品将具体的场景描写和抽象的议论分析、调查统计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作者把形象描写和理性分析、科学统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在表现方式上的又一个特点。作品一方面对“芦柴棒”等女工境遇的细致描写,使读者怒火中发。另一方面,作者列出准确的统计数字、翔实的实地调查材料,穿插恰当的议论、分析。从而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野蛮掠压的本质,深刻揭示了包身工苦难的原因,并且暗示,这种剥削是在外国资本家和国民党当局的勾结下进行的。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作者:宋之的1、试析作品所写“春被关在城外”的内涵。

  宋之的的这篇报告文学,真实反映了抗战前夕处于军阀阎锡山反动统治下的太原的社会状况。“春被关在城外”是指太原在军阀统治下,一片白色恐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品披露种种事实,揭示了山西老牌军阀阎锡山在民族危急的关头不抗日而专事“防共”的罪恶行径,以及老百姓在恐怖气氛笼罩下朝不保夕的凄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军阀的残酷、愚昧统治的愤慨和谴责。

  2、简要说明本文将“我”的见闻感受和“新闻剪集”相结合的记实性形式。

  作品以第一人称“我”的见闻为线索,其中突出表现了因“好人证”而失去自由的种种感受,为作品奠定了基调。又围绕主题,配以几则“新闻剪集”,收到让事实说话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作品的真实性。这种结合也使太原城内外的情景得以互补,从而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作品也因此具有了更丰厚的内容和更深广的思想内涵。

  《山之子》作者:李广田

  1、简析“山之子”的性格特征。

  “山之子”是一个哑巴,又是“一个高大结实的汉子”,他为了奉养老母、寡嫂及家人,承继了父亲和哥哥以生命为孤注的生涯——采摘泰山悬崖上的百合花为生。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长年艰险的生涯,孕育了“山之子”纯朴善良、勇敢大胆、坚毅不屈、富有冒险精神的性格。这一形象的精神风貌与泰山的神韵契合,大概就是作者称他为“山之子”的缘故吧。

  2、简要说明本文采用的烘托、渲染、层层铺垫的写作方法。

  作品以“我”登山的见闻为线索,由远及近,由次及主,层层铺垫展开描写。又用渲染、烘托等艺术手法,让刘兴与高立山两个孩子口引出“山之子”,还由他俩渲染了泰山的凶险神秘,以泰山峭壁的险要来烘托“山之子”劳作环境的艰险。又以攀摘百合花的艰难,烘托、反衬“山之子”为养活全家的责任感,以及勇敢与顽强。

  《雅舍》作者:梁实秋1、简析作者抓住个性描绘“雅舍”特点。

  梁实秋,新月派成员,《雅舍》一文原载于1940年11月15日《星期评论》第一期,后收入散文集《雅舍小品》。

  文章中,对舍之“雅”、“美”并未着几语,简陋正是它的个性。作者抓住它个性的特征,生动而有层次的描写了“雅舍”的形态构造、地理位置、夜晚、雨天时的自然情状,以及雅舍内的陈设,使读者可想象雅舍虽简陋却又不俗的特点。并让人感到它的可亲和可爱。

  2、简析关于作者选取的于苦涩中寻觅雅趣的表现角度。

  “雅舍”本无雅处,寒伧、简陋,但旅居其中的作者却颇具雅兴,以他平和、幽默的心态,以及文人雅士的眼光去观照、去描绘,便将陋蔽化为朴雅,于苦涩中寻觅意趣,在诙谐中拭去烦厌与愁绪,淡化、消弭客观存在的阴影。甚至作者还主动去翻新陈设,张扬个性,使一物一事“俱不从俗”。整篇文章因而情趣盎然,不见愁容,显示出作者安素求朴,因陋就简,较为旷达、超脱的心态。

  《蛇与塔》作者:聂绀弩

  1、作者在《蛇与塔》中提出了什么新看法?

  《蛇与塔》是一篇杂文,就白蛇和雷峰塔的传说提出了两点新看法:第一,许仙和白娘子的儿子许仕林中状元奉旨祭塔的大团圆结局,是我们中国人的是非善恶之心所产生的创作,许仕林是老百姓同情白蛇,派去慰问的代表,这和认为大团圆结局是不正确的看法不同。第二,认为老百姓偷砖的本意是“要塔倒,要白蛇恢复自由。”这和认为偷砖可以造墙、卖钱、辟邪的说法不同。

  这两点新的说法,赞扬了人民群众是非善恶之心及反专制反暴政的智慧和力量,具有深广的思想意义。

  2、《蛇与塔》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简洁通俗,生动幽默,结句遒劲有力。

  《简论市侩主义》作者:冯雪峰

  1、本文批判市侩主义的基本观点。

  这是一篇杂文,对普遍存在都市中的市侩主义作了剖析,其基本观点是:市侩主义的核心是利己主义;市侩主义是软体的,会变形的,善于钻营;市侩主义产生于商业社会,盛行于殖民地次殖民地;市侩主义拿一切美名来做生意;市侩主义没有爱等等。这些观点对揭露市侩主义是切中要害、非常透彻的。

  2、本文的讽刺、比喻手法。

  讽刺手法在于由表及里剥露内在实质。

  比喻手法,如市侩主义在浑池里游泳的比喻等,使说理形象,表现生动风趣。
 



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甘肃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 视频课程
  • 真题下载
英语(二)

英语(二)

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

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一)

内科护理学(一)

内科护理学(一)

思修(03706)

思修(037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