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甘肃自学考试《劳动就业概论》章节知识:劳动力市场
A、劳动力市场概述
1、识记:
①劳动力市场含义。P65
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一种形式,是劳动力双方在劳动使用权转让以及购买上达成一系列合约的总和。
②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因素。P65
⑴自由劳动者 ⑵使用劳动力的部门与雇主 ⑶供求关系 ⑷交换方式与规则 ⑸劳动力价格
③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P67
劳动市场的二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⑴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
⑵中心劳动力市场与外围劳动力市场
⑶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
⑷有组织的劳动力市场与无组织的劳动力市场
⑸公共部门就业市场与私营部门就业市场
④劳动力市场结构。P70
劳动力市场结构:就是指劳动力市场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
(它一方面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能限制劳动力的流动)
2、领会:
①劳动力市场含义的理解。P65
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一种形式,是劳动力双方在劳动使用权转让以及购买上达成一系列合约的总和。
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含义,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⑴第一,它是一种资源配置形式,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自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形式;
⑵第二,它是一个交易场所。
⑶第三,它是一个相对性概念。
⑷第四,它是一个生产要素市场。
⑸第五,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
②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区别。
类目 | 主要劳动力市场 | 次要劳动力市场 |
工资待遇、福利情况、流动性 | 工资福利高,工作条件良好, 晋升机会多,劳动力流动性差 | 工资福利低,工作条件差, 晋升机会少,劳动力流动性强 |
在职培训 | 广泛 | 少,甚至没有 |
市场特征 | 受市场竞争影响小, 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 | 受供求影响大 |
流动方向 | 可以向次要劳动力市场流动 | 很难向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动 |
③最低劳动标准主要是指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④人才市场的功能。
⑴信息传递 ⑵评价推荐 ⑶余缺调剂 ⑷优化配置 ⑸社会服务等功能
B、劳动力市场理论与运作
1、识记:
①劳动力市场配置模式。P77
⑴“行政配置”型模式 ⑵“市场配置”型模式 ⑶“混合配置”型模式
②劳动力流动。P79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的职业、就职岗位和就职地区的变动,是劳动者就业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过程。
2、领会:
①劳动力市场经典理论。P73
⑴新古典学派 时间: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期间,新古典学派曾一度失宠。
自50年代中期以后,又呈东山再起之势。
起源:源自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19世纪早期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
奠基人:马歇尔
其他代表 希克斯——创立了一系列关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理论的新概念。
道格拉斯——运用实际统计数据使这些理论概念得到验证。
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史蒂格勒、舒尔茨、贝克尔等
经纪人假设:即当其他条件一定时,人类总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满足,总是寻求最优或
比较理想的后果。
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因素——市场要素
使用方法:推理法、归纳法
⑵制度学派 时间:产生于20世纪初
代表人物:维伯伦、科芒斯、密特塞尔、
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因素
——特别强调社会性要素,
认为工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主要是由制度性的要素(如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工会)以及许多社会性的要素(如社会地位、歧视、市场细划等)决定的,这些因素会组织劳动力在各个劳动力市场间的自由转移。
⑶制度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相比,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特别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弱化供求要素方面的作用;
②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工资缺乏弹性,失业是一种长期、普遍的现象,劳动力的流动存在着障碍,信息的传播极不均匀;
③非常强调工会、大型企业、文化、习俗等因素在工资决定过程中的作用;
④在方法上,制度学派乐于使用案例研究,乐于运用归纳法,认为这些方法有助于人们揭开劳动力市场实际运作的面纱。
②按照劳动力流动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P79
劳动力流动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⑴按照空间、区域范围标准可分为 ①岗位间流动
②企业间流动
③地区间流动
④城乡流动
⑤国际间流动
⑵按照方向标准可分为 ①水平流动
②垂直流动
⑶按照职业变动标准可分为 ①结构性流动
②个别性流动
③影响流动的因素。P82
影响流动的因素 ⑴经济因素
⑵社会因素
⑶个体因素 ①个体年龄因素
②受教育程度高低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
③职业的性质和职业能力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影响。
⑷科技因素
⑸政策因素
⑹媒介因素
④劳动力流动的正负效应。P86
◆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积极意义如下:
⑴首先,劳动力流动是实行经济结构变动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通过流动从衰若的产部地区向发展的产业、地区、部门迅速转移。
⑵其次,劳动力流动能够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地区、单位等。流动能较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才能。
同样,企业和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岗位设技术技能要求选择劳动力,并能根据劳动岗位的变化,增减或调整劳动力,从而避免了冗员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
⑶再次,劳动力流动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提高了效率。
没有流动的市场只能是一潭死水。劳动力流动使劳动力市场增加了活力,实现了互通有无的功能。
另外 劳动力流动也使重要的工作岗位具有竞争性,从客观上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劳动力流动的缺点:
由于在个人利益取向的驱使下的劳动力流动,常常带有一定的非理性和盲目性,因为劳动力流动有时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简单应用: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孔雀东南飞”这一现象。P81
在我国,人才的社会流动历来与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人才为单位所有,他们在择业、分配、职称、待遇上都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改革开放打破了所有制的樊篱,人才流动逐渐汇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较之过去的“一潭死水”,现在重要的人才流动起来了,这无疑是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
实际上流动的合理不合理,并不能简单地用流向农村还是城市、流向内地还是沿海、流向企业还是事业、流向国内还是国外来衡量,衡量的标准只能是“人畅其流”、“人尽其才”的原则。只要人才流向能更好发挥作用的地方,就是合理流动。
C、短期劳动力需求理论和长期劳动力需求理论
1、识记:
①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P94
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是指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每额外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
②劳动边际产量。P94
劳动边际产量:是指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投入(或一个劳动力)所能增加的实物产出量。
③边际收益产量。P96
编辑收益产量(MRPL):是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投入要素,并售出由此增加的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增量,等于边际产量与边际收益的乘积。
(这里的边际收益(MR)是指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并售出后所能增加的受益。)
④等产量曲线。P101
前提条件:企业生产函数Q=f(L*K),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间接地包含于企业既定的生产函数之中。
如果产出量Q保持一定,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资本和劳动相互替代的等产量曲线; 如果产出量提高或降低,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等产量曲线。
当资本投入量为K1、劳动投入量是L1时,企业在既定生产技术水平下的产出量是曲线Q1上的A点;
当资本投入量为K2、劳动投入量是L2时,企业的产出量上升到曲线Q2的B点,当资本和劳动投入量分别增加
到K3和L3时,企业的产出量上升到Q3的C点——这就是生产函数所表达的投入——产出关系。
Q1、Q2、Q3分别代表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下不同投入要素组合的等产量曲线
表示某一既定产量两种投入要素间各种可能的组合。
在等产量曲线上,产出量是相等的,而投入要素可以变化。
也就是说为了一定的产出数量,既可多投入劳动,少投入资本;也可多投入资本,少投入劳动。
2、领会:
①劳动力的边际成本与均衡用工水平的确定
当企业用工正处在理想水平,必有下列被满足:W=MR×MPL或W=MRPL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也可改为:W=P×MRL(其中P代表产品单价)或W
P=MPL
上述公式便是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均衡条件。
换言之,当每增加一个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量高于其边际成本(货币工资水平),增加用工数量会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如果增加一个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量等于边际成本或工资水平时(W=MRPL),企业用工规模正处于理想状态;如若继续增加用工量,则企业利润会下降。
②边际技术替代率在微观经济学中可用下列公式替代:
边际技术替代率
MP:边际产量 L:劳动投入 K:资本投入
前提:对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过程来说,在生产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劳动与资本之间是可相互替代的。
例如:上图3-2等产量曲线Q2上B点为例,在产出水平Q2上资本投入量为K2,劳动投入量为L2。如果将劳动投入量增加到L3,那么在Q2上的D点处,资本投入量就从K2减少到K4。
劳动代替资本的比率就等于(-1)(K4-K2)
(L3-L2)(加负号是要使计算结果为正值)
当劳动的增量ΔL很小时,则劳动替代资本的比率就等于负1乘以等产量曲线上过B点切线的斜率,等产量曲线上切线的斜率叫做边际技术替代率。
劳动边际产量:
是指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投入(或一个劳动力)所能增加的实物产出量。
随着劳动对资本替代的增加,劳动替代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总是呈下降趋势。这使得产量曲线一定是凸向原点一侧的(图3-2的左下方)
D、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1、识记:
①劳动力供给。P88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既定的人口规模中,人们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劳动力市场上、某一价格(工资)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组成部分:劳动力数量、工作时间、劳动效率)
②劳动力需求。P93
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工资率的条件下,企业或社会愿意雇佣而且能够支付其工资的劳动力数量。
③劳动力参与率。P90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的数量指标,是指正在从业或积极谋求从业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或人口总体的比重。
2、领会:
①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P89
⑴个人因素 ①影响劳动力供给的最基本的决定因素
②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规模和构成
⑵从事工作的选择:与每个人对工作和闲暇的态度有关,有学者将其称为爱好。
⑶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的数量指标,是指正在从业或积极谋求从业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或人口总体的比重。
⑷工作时间:工作时间的长短影响劳动力供给
⑸个人财富总量:既包括物质财富,又包括非物质财富
⑹工资率的高低(代表闲暇的机会成本的高低)
②人口成为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条件。P89
人口和劳动里是有区别的,人口成为劳动力供给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⑴第一,在法定劳动年龄内;
⑵第二,有劳动能力;
⑶第三,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
三者兼备,才能称为有效劳动力供给。
③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供给的最重要的指标。
④影响需求的宏观因素。P103
⑴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⑵科技进步
⑶产业结构与资本有机构成—— 产业划分为 ①资本密集型
②劳动密集型
③技术密集型
E、劳动力市场歧视
1、识记:
①劳动力市场歧视。P107
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劳动能力等自身条件相同的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没有相同的就业、晋升机会与报酬水平。
②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最主要表现。P107
⑴机会不均等 ⑵分配不公平
2、领会:
①产生歧视的原因。P113
⑴个人偏见——①雇主的偏见 ②雇员偏见 ③顾客歧视
⑵利润最大化追求
⑶不完全信息
⑷传统习惯
②认知障碍的两大表现。P114
⑴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习惯,是人们在雇佣决策中的认知障碍,这往往表现为对特殊就业群体的认知障碍。
⑵认知障碍的另一表现是城乡劳动力的差别。
3、简单应用:
举例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中的机会不均等。P107
⑴首先,是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就拿我国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受封建主义“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受教育差别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女性不如男性,乡村不如城市。特别是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和就业分配方面,城市户籍较农村户口享有不少优先。
⑵其次,是就业机会不均等。
女性在就业中受到歧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即使学历高的女性,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女性在就业方面的机会不平等,还表现在女性在较高岗位上任职的机会少,多数妇女集中在职位较低的职业中,干的也往往是比她们能力低的工作。
(种族歧视渗入就业领域是西方国家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⑶再次,是晋升机会不均等。
晋升机会包括职务、技术级别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
晋升机会不均等表现为特定社会集团与阶层的成员比其他社会集团与阶层的成员晋升慢、晋升到较高位置的人少,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相关《2023年甘肃自学考试《劳动就业概论》章节知识:劳动力市场》的文章
甘肃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甘肃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甘肃省自考政策、通知、公告
以及各类学习微信公众号
- 热点文章
-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