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甘肃自考财政与金融学复习资料八

发布日期:2018-10-12 编辑整理:甘肃省自考网 【字体:

第六章 金融总论

复习要求:1、了解金融的发展简史,理解金融的含义,能区分金融和金融学的异同。2、了解货币的起源,理解货币的定义及本质,掌握货币的五个职能,理解货币形式的演进与货币制度的类型,重点掌握现代货币层次的划分。3、掌握利率的含义与分类,熟练应用单利、复利两种方法计算利率,理解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重点掌握IS-LM利率决定理论。4、了解信用的产生与发展,掌握信用的基本形式,理解信用工具的特征与分类。

复习重点:货币职能、货币制度与现代货币层次的划分;利率的计算;信用的形式。

复习难点:1、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IS-LM利率决定理论。

第一节 金融和金融学

一、金融的内涵界定

金融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对稀缺资源的跨期分配,涉及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经济活动。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很多,主要有: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还有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投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等等。金融的内容则可以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以及保险、信托、货币结算等方面的业务。

二、金融学

兹维·博迪和罗伯特·默顿在他们著名的《金融学》中给出的“金融学”定义,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即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跨期配置稀缺资源(货币)的一门学问,时间和不确定性是金融的两个特点。

金融学研究的领域决定于金融涵盖的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货币、信用、利息与利率的分析

第二,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的分析

第三,对商业银行及其存款创造的分析

第四,对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的分析

第五,对国际金融相关内容的论证

第六,对宏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综合分析

三、金融与金融学的关系

1.金融是一个现实的范畴,金融学是一个理论的范畴

2.金融是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决定金融学的内容实质     

3.金融学是对金融的研究与剖析,为人们了解和掌握经济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节 货币

一、货币与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起源

(1)各种货币起源说

我国古代的观点、西方经济学的观点、马克思的观点

(2)交换制度与货币的起源

在自给自足的远古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所以一个部落或者一个家庭还没有多少剩余产品可以用来与他人交易,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的交换活动也只是以物易物,当时根本没有货币,也不需要货币。

物物交换只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若要实现这种交换就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苛刻的条件:第一,需求的双重巧合。第二,时间的双重巧合。

货币的产生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使得以此为媒介的间接交换方式能以最高效率和最低成本进行。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一般价值形式下,交替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必然会分离出一种商品,经常地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这种比较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2.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1)货币的定义

货币是一般的等价物,也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职能。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则是从前两个职能是从中延展出来的派生职能。

①价值尺度:实际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②流通手段:也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贮藏手段:作为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人们储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在买卖行为完成以后,再经过若干时间,购买者才向销售者支付货币。

⑤世界货币:第一,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第二,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对外贷款以及转移财产等等。

案例1:战俘营里的货币

思考题:1、战俘营中为什么会产生货币?

2、香烟在本案例中实现了哪些货币职能?

3.货币形式的演进

总的来说,货币的形式概括起来一般有四种: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

(1)实物货币: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的货币。在中国使用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实物货币有两类:一类是贝币,另一类是谷帛。

(2)金属货币:黄金或白银具有单位体积价值高、均质易分割、耐磨易保管等特点,是作为货币的更佳材料。金属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两种形式:一是秤量货币,二是铸币。 

(3)代用货币:代用货币通常作为可流通的金属货币的收据,代替金属货币参加到流通领域中,反映所代替金属货币的价值。

(4)信用货币:完全割断了价值符号与贵金属之间的联系,是一种以不兑换黄金与白银的纸币为本位制的货币制度。

二、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以国家法律或国际协议的形式确定的,一国货币制度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1.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从有文字的历史以来,可以发现,各个国家在货币问题方面都制定各种各样的法令。这些法令,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反映出了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构成要素。

(1)货币材料:在中国,从先秦直到清代,铜一直是官方肯定的币材;而其他币材先是贝,后是金,然后是帛,再后是白银,与铜并行流通并大都为官方所认定。在西欧,则有很长一段金、银并行流通的时期。

(2)货币单位:货币单位是指在某一货币制度下货币的计量单位。货币单位的内容涵盖以下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确定货币单位的价值。如果选择黄金或白银作为币材,就必需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名称与货币单位,确立价格标准。

(3)货币种类: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分为主币和辅币两大类。主币是一个国家的本位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铸造或印制的货币。是一国流通中最基本的通货。无论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均是国家承认的、法定的价格标准。

(4)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主币和辅币除了单位面额的差异之外,在支付能力上也存在差别。一个国家的主币,均应具有无限法偿能力。所谓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买东西、还账、缴税等),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辅币虽然也是由国家发行,但其支付能力通常弱于主币。即是说,当辅币的支付金额超过一定限额时,对方有权拒绝接受,这被称为“有限法偿”。

除上述各项之外,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金准备制度、外汇准备制度等也是一国货币制度的必要构成要素

2.货币制度的类型

(1)银本位制:早在中世纪,许多国家就采用白银为本位币币材,规定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并赋予其无限法偿能力,建立起银本位货币制度。

(2)金银复本位制:由于白银支付量大,人们开始用银子和金子共同支付,白银逐渐用于小额支付,而黄金主要用于大宗的商品交易。

①平行本位制:银金货币各自按所含的金属实际价值流通,金和银两种铸币都同时被确定为法定本位币。

②双本位制:为了克服平行本位制下造成的混乱,许多国家试图割断两种通货的兑换比率与市场金银比价的关系,开始实行“双本位制”,即用法律规定金和银的比价,规定金币和银币都按法定比价流通。

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所排斥,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则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又被称为“格雷欣法则”。

③跛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限制银币的每次最高支付限额,金与银按固定比率兑换。

(3)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一种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它包括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4)信用货币制度:信用货币制度,确定不兑现贵重金属的银行券为法偿货币,尽管不再规定含金量、不再兑换黄金、也不需要金银和外汇作为发行准备,但却是由国家法律规定强制其流通

(5)国际货币制度

1880-1914年黄金登上历史舞台,充当国际货币的角色,各国货币由各自的含金量计算比例、决定汇率,并依此进行兑换,这35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

1929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以金本位为基础的货币制度开始瓦解,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举行会议,使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废除黄金官价,达成了著名的“牙买加协定”。牙买加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汇率多样化、调节手段多样化和储备多元化。

三、现代货币层次的划分与计量

所谓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是指将流通中的货币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目前我国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M0是流通中现金;M1包括M0和支票活期存款;M2包括M1和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及其它存款。

第三节 利息与利率

一、利息与利率的相关概念

1.利息与利率的含义

利息是贷出方向借入方收取的让渡资产使用权的报酬。

利率又称利息率,可以表示为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额与贷出本金的比率,常用百分比表示。

2.利率的种类

(1)官方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

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三大类。官方利率又称“法定利率”,是指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当局确定的利率。

公定利率是由非政府的民间金融组织,为了维护行业内公平竞争所制定的利率标准,其目的是约束和规范行业成员的市场行为,实现行业性自律。

市场利率是指在某一时间和某一市场范围内,按照货币资本的供求关系,在市场自由波动,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

(2)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

按是利率的地位可划分为:一般利率和基准利率。

一般利率是相对基准利率而言,泛指金融市场上依据基准利率制定或形成的各种利率。

(3)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又称可变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限内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变化而重新调整的利率。固定利率在借贷期内则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4)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稳定、购买力水平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则包含了物价变动的因素。从名义利率中剔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影响以后,才是真实的利率水平,就是实际利率。运用数学公式,将上述关系表达如下:

其中: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通货膨胀率

(5)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

依据中国的传统习惯,以“厘”作为利率的单位。“年利的1厘”是指借贷资金1年的利息,按本金的1%计算;“月利的1厘”是指借贷资金1月的利息,按本金的0.1%计算;“日利的1厘”则是指借贷资金1天的利息,按本金的0.01%计算。

除此之外,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利率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按借贷主体不同划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非银行利率。

二、利息的计算方法

1.时间价值的概念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期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从量的规定性来看,货币时间价值是在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

由于货币随时间的延续而增值,现在的1元钱与将来的1元钱在经济上是不等效的。现在的一元钱应当等于将来的1元多钱、几元钱,甚至更多。这其中增值的部分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在资金借贷行为中就是货币产生的利息。

2.单利法

单利法是指在计算利息额时,只按本金计算利息,而不将利息额加入本金进行重复计算的方法。由于计算简单,借入者的利息负担也较轻,所以常用于短期借贷当中。

计算利息有三个基本要素:本金、利率和时期。利息的多少与这三个要素成正向关系:本金数量越大,利率越高,存放期越长,则利息越多;反之,利息就越少。若令S为到期日本利和,P为本金,r为利率,n为计息期数,则可用公式表示如下:bsp;                               

例如,张某将1000元存入银行,年利率为2.5%,存款3年后到期,利息按单利计算,请问3年后张某可从银行取出多少钱?

所以,3年后张某可以从银行取出本利之和共计1075元。

3、复利法

复利法是将前期利息并入本金一并计算当期利息的一种方法。复利法下,每经过一个计息期,都要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利息,逐期滚算,俗称“利滚利”。其本利和可以表示为:

                                                                           

例如,张某2001年1月1日存入1000元钱,年利率2.5%,存期一年,年末到期时约定自动转存,2004年1月1日张某取出存款金额共计多少?

所以,2004年1月1日张某可以从银行取出本利之和共计1076.89元。

三、利率的结构

1、利率风险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相同期限的金融资产因风险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了金融资产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对其收益率的影响。这里所指的风险包括: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税收风险。

(1)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又称为倒帐风险或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依约偿还本金或利息,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则是指因资产流动性差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假设投资者遇到一个更好的投资机会,他想出售现有金融资产,但短期内找不到愿意出合理价格的买主。 

(3)购买力风险

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物价水平持续上升、货币贬值而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它是系统性风险的一种,难以通过投资组合加以分散。

(4)税收风险

税收风险主要源于不同金融资产的不同税收待遇。

2、利率期限结构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具有相同的流动性、风险和税收待遇的证券因不同的期限而导致的利率差异,它可以用收益率对某一时点上的利率期限结构加以描述。“期限结构”反映的是利率与期限的相关关系。

即期利率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示的利率。令Pt为t年期金融资产的当前市价,St为到期价值,Rt为t年期即期利率,则三个因素间的数学关系如下:

远期利率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如果以 代表第t年的远期利率,则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即期利率和远期利率的区别在于计息日起点不同,即期利率的起点在当前时刻,而远期利率的起点在未来某一时刻。

3、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利率与期限的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渐升型。利率是期限的增函数,期限越长则利率越高,期限越短则利率越低;第二种,水平型。利率与期限没有任何关系;第三种,渐降型。利率是期限的减函数,期限越长则利率越低,期限越短则利率越高。

(1)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认为预期未来短期利率(远期利率)的变化方向决定收益率曲线的形态。

当人们预期短期利率上升时,收益率曲线会向右上方倾斜,即期限越长的债券收益率越高;当人们预期短期利率下降时,收益率曲线会向右下方倾斜,即期限越长的债券收益率越低;当人们预期短期利率不变时,收益率曲线呈水平状,即收益率不受债券期限的影响。

(2)市场分割理论

市场分割理论又称期限偏好理论。该理论认为,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发行者都有期限偏好,有的偏好于长期投资,有的偏好于短期投资。不同期限证券市场存在着完全独立的供求关系,长期证券和短期证券就不再是相互的替代品。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在于,长期证券的需求者相对少于短期证券的需求者,所以长期证券价格较低、收益率较高。

(3)流动性升水理论

流动性升水理论要求在做出预期时应考虑不确定性和风险厌恶因素。因为期限长的证券比期限短的证券利率风险更大,只有流动性升水达到足以弥补这种风险的水平,投资者才会转换投资,进入长期证券市场。

四、利率决定理论

关于利率的决定,也有着多种理论,其中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认为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平均利润率决定利率水平的高低。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则强调利率变动取决于供求对比关系。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四种理论。

1、古典学派利率决定论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主要从储蓄和投资的角度来考虑资本的供求。

第四节 信用

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是资产出借人与受信人之间发生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信用是在商品交换和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财产占有不均、出现贫富差距是借贷关系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实物借贷是最原始的借贷形式,它是指以实物为标的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把一定的实物贷给借者,借者到期以实物形式归还本金,并以实物形式支付利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商品货币关系逐渐确立,货币借贷逐渐占据了信用的主导地位。它比实物借贷更加灵活、更加简便。但是,实物借贷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高利贷”是一种以极高利率为特征的借贷活动。它作为古老的信用形式,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经存在,而且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由当时小生产者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高利贷的债务人主要来自于两个阶层:首先是收入极不稳定且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小生产者;其次是为了奢侈消费或政治目的而举借债务的奴隶主或封建主。

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体系的利率是标准利率,极大地高于银行体系水平的借贷,通常也被视为具有高利贷的性质。

二、信用的形式

信用形式是信用关系和信用活动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现代信用形式趋于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

1.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购销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以延期支付或预付货款形式提供的信用。

通过厂商与厂商之间相互提供商业信用,解决了资金融通与产品买卖的距离,加速了商品的销售过程,使整个社会的再生产能正常进行,这是商业信用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虽然商业信用可以解决企业营运资金的不足,但同时也存在下列局限性:

(1)授信对象局限:不能提供给购销者以外的主体,也难以向购销者以外的人要求借入资金。

(2)授信规模局限:当商品交易的价值量很小时,我们无法获取更高的信用金额。 

(3)授信期间局限:我国的商业票据签发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

(4)连锁债务危机:大量使用商业信用的形式会形成债权债务链条,一旦这个链条上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会波及其他企业,致使链条上所有企业都出现财务危机。

2.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银行贷款在企业外源融资中占有重要地位。

银行信用作为一种中介信用,一方面要通过聚集社会上工商企业、国家机关的及个人等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积累借贷资本;另一方面,要通过贷放给企业、个人或其他经济实体,实现资本增值,取得资金利息。由于银行可以从社会各方面汇集资金,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也就能克服商业信用在规模上的局限性。从资本类型来看,银行是以货币形态向单位或个人提供信贷,可以突破商品买卖的主体范围限制,使借贷活动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面对更为广泛的授信对象。另外,由于银行信用提供存贷款的方式相对灵活性,期限可长可短、数额可大可小,可以满足存贷款人的不同资金需求。

3.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在金融市场上,向国内外的货币持有人借入资本的信用形式。国家信用的产生与国家财政直接有关。当国家财政预算有赤字时,为了弥补赤字,就需要发行政府公债、发行国库券、发行专项债券、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4.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商业企业、银行或其他信贷机构在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时,给予的贷款支持。消费信用主要包括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几种形式。

应该指出的是,消费信用提前动用了未来财富,实质上是一种寅吃卯粮的行为。当经济周期波动,消极的因素也会随之显现出来。过度的消费信贷,使生产规模盲目扩大,未来需求相对缩减。因此对消费信用的发放对象、额度及用途都应加以严密控制,以保证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5.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和借贷活动,反映了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表现为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具体包括:出口信贷、国际商业贷款、政府贷款、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及国际融资租赁。

(1)出口信贷

 出口信贷是一国政府或银行为了激励本国企业出口商品,而向本国出口商、外国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信贷资金,也是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缓解资金压力的重要融资方式。第一类叫做卖方信贷。第二类叫做买方信贷。

(2)直接投资或证券投资

 无论是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通常都是为了获得在被投资企业有管理控制权或收益分配权,但投资者也可以利用市场价格波动获取资本利得。

(3)国际商业银行贷款

国际银行贷款是指借款人为支持某一项目,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向外国银行借入资金。这种贷款利率水平较高,但由于可以自由使用,不像政府贷款那样对采购的商品加以限制,而且方式灵活、手续简便,因此,也成为国际上普遍使用的信用手段。

(4)外国政府贷款

外国政府贷款是指一国政府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具有一定援助性质的优惠贷款。这种贷款的利率远远低于国际商业贷款,有时甚至为无息借贷。但是,在提供贷款时一般都会附带采购限制或指定用途。

三、信用工具

信用关系采用口头方式加以确立常常会出现问题,即由于“空口无凭”难以受到法律保护。所以,人们以书面形式确保信用关系的法律地位,就产生了信用工具的概念。所谓信用工具,是指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债务双方权力和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

1.信用工具的特征

信用工具经过长期发展,虽然种类繁多、千差万别,但从总体来看,均体现出几个共同的特征,即偿还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

(1)偿还性:信用工具一般都载有偿还期限,即授信日至到期日的时间间隔,债务人有义务在到期日偿还信用凭证上载明的金额,债权人则有权利到期收回本息。

(2)收益性: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带来收益,这是债权人提供信用的动机和目的。取得收益的形式可以是固定收益,也可以是资本利得。

(3)风险性:风险性是指购买信用工具的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4)流动性:流动性亦即变现性,是指金融工具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迅速转变为现金的能力。

一般说来,金融工具的流动性与偿还期成反向关系,偿还期限越长则流动性越小;流动性与风险性、收益性均成反向关系,例如,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相比,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收益,但是却具有变现速度慢、变现成本高的弱点,若定期存款所占比重太高,企业就可能面临营运资金不足的风险;在有效市场当中,信用工具的风险性与收益性应当成正向关系,也就是说承受的风险越高,预期收益就会越大。具体选择哪一类信用工具进行投资,取决于投资人与筹资人的风险偏好。

2.信用工具的分类

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还可以将信用工具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流动性,可以分为短期信用工具和长期信用工具两大类。

按照发行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公司信用工具、银行信用工具、国家信用工具。

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



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甘肃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 视频课程
  • 真题下载
英语(二)

英语(二)

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

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一)

内科护理学(一)

内科护理学(一)

思修(03706)

思修(037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