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美学”串讲资料(北师大版)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
2.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埃斯特惕卡”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3.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音译为“埃斯特惕卡”(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由此可见,他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的。
4.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5.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6.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可以说,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因为美学要研究种种审美对象,艺术则是最重要的审美现象,它是人类自觉的精神创造活动,艺术活动的产物---艺术品纯粹是艺术家创造出来供人们进行审美失学的。这样艺术既是艺术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7.美学和心理学的密切联系表现在: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开了心理学则会隔靴搔痒,难以取得任何理论上的进展。
8.美学与伦理学息息相关。伦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善恶等价值判断。
9.苏格拉底提出了美与善相统一的观点。
10.孔子提出了“以仁为美”的观点。
11.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区别:
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类的主观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而美学则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因此,二者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2.美学离不开人,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美学问题与人类价值问题密切相联,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
13.美学(定义):美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人之所以会与审美对象发生审美关系,就是因为审美主体依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去判断对象有无审美价值。显而易见,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这样,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14.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最初级最广泛最早)、美学思想(概念判断)、独立的美学学科(成为学科)。
15.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6.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一,
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具有理论的形态。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17.伍举认为对一下、内外、大小、远近都没有害处的事物才可称之为美。
*18.毕达哥拉斯党派把数看成是世界的本源 ,提出"美是和谐与比例“的美学理论,对以后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19.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提出了许多美学观点。
20.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二是应当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1. 1750年,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22. 1870年,以美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痒痒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是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是(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23.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24.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着美丑转化的情况,如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老*),老妇人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量的艺术美了。
25.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26.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2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劳动创造了美,并提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的联系。
(2).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
(4).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
第二章
1、美与美的东西的之间的区别 :01年简答过
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文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它将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苏格拉底:美是难的。
(1).任何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 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
2.西文美学家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他认为任何东西是因为“分享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但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康德认为:审美无功利(interesting).他一方面认为美感是一种快感,另一方面又把审美的快感和一般快感严格地区别开来。
桑塔耶纳在其《美感》一书中说:“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弗洛伊德认为美是被压抑的欲望的升华。
荣格把性本能的“性力”或“力比多”(Libido)解释为一般的生命力。 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是狄德罗。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席勒提出美是“活的形象”的讲法。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3.距离说指要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说当成一种前政府提出来的是英国的爱德华·布洛。他在1912年出自了《心理距离》一书。
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其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4.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时间距离”的说法。
5.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6.马克思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7.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1).人是世界的美
(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美是自由的形象。
(4).美的自由创造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第三章
1、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3.18世纪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他的学生哈奇生则发展了“内在感官”的讲法。
4.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
5.一般心理学家都把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理智、情感、意志三个部分。美感则是以情感为主,包容着理智与意志的心理功能。
6.直觉:是人的一种活动,是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对事物的直接观察。
通感: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转换、沟通、协调。
7.庄周提出“兴斋”、“坐忘”,荀况说“虚壹而静”。
7.庄周提出兴斋、坐忘,荀况说虚壹而静。
8.从矛盾的统一出发探讨心理结构特征:
(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
(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
(3).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
(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
苏东坡说他写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书》)
陶渊明欣赏自然美景,说:此中有真意(人通过直觉获得的美感),欲辨已忘言。
(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
直到现代,布洛还提出心理距离说,主张在审美时,人与对象应该保持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心理距离。
马克思曾说,珠宝商人只看到珠宝的商业价值。看不到珠宝的美。他于1844年作《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第四章
*(N解)1、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2.西方最早讨论到崇高的是毕达哥拉斯。
*3.正式提出这一范畴并加以较为系统的探讨的是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的《论崇高》。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他还说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4.博克1757年出版了《论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把对于优美与崇高的研究提到到美学的高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5.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优美的特征是和谐。
*6.刘勰将文章风格美分为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7.司空图将诗的风格概括为二十四品。18世纪清代姚鼐将文章风格概括为阳刚与阴柔两类。
8.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
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的范畴,悲剧性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悲,不悲不能成为悲剧,但悲不等于哭。
鲁迅: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9.马克思说: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黑格尔: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喜剧出现。
喜剧是人类在微笑中与自己的过去诀别。
10.关于喜剧产生原因的一些说法:
· 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 ;
· 康德的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
· 斯宾塞在此基础上,将乖讹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讹(03考N.)。
· 法国柏格森提出的生命的机械化;
· 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6、喜剧性的最显著的效果 是引起人们的笑。
7、丑的美学意义(或丑的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见是多方面的:
(1) 以丑衬美;
(2) 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3) 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4) (化丑为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转化为艺术中的美,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8.德国 莱辛的有《拉奥孔》一书。
9.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中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第五章
2.从艺术起源定义艺术
· 游戏说--康德提出,席勒、斯宾塞完善。
· 集体无意识说: 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发展了老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本世纪英国美学、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4.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抽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5.娱乐说是清初戏剧家李渔提出来的。
6.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 艺术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 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
7、艺术品的层次结构:(我认为只了解四个名词即可---仅供参考)
(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例,《红楼梦》是一本书的形式。
(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名胜世界的形式符号,例,《红楼梦》用汉语建构的语言世界。
(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艺术意象从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跨越的结果是艺术品的纯然精神性存在。意象并不一定直接呈现于形式符号层,它往往是借形式符号层的指示,在鉴赏者心中形成现实的、生动的表象。例,《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每一个读者心中所想像的都不一样,不是客观实在的,是主观的。
(4)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至境。《红楼梦》中宝黛悲剧,形象地领会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8.波兰的罗曼·英伽登将艺术品分为四个层次: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
9、意象的主要类型
· 仿象:(外形相仿)是艺术意象的一种类型,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真,这里,主体有意退居幕后,其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意象的仿真性上。
· 兴象:(激发人兴致的想象,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艺术意象的一种类型,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这个概念原出自中国古典美学。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天然、隐蔽。
· 喻象:(借此物喻彼物)是艺术意象的一种类型,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预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的特点是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 抽象(不直接说,用符号表现出来):是艺术意象的一种类型,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10.隐秀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来的。
11.意境一词最早由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
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第六、七章
· 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来的
· 艾迪生把天才分为生就的天才---“自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
· 中国古代魏时期的谢赫的“六法”是绘画艺术的基本准则,它提出画一要气韵生动,二要骨法用笔。*
· 《周易卜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鲁迅谈《红楼梦》的解读: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 德国姚斯提出“期待视界”。
· 观、品、悟三个阶段实为鉴赏的三个层次。
· 书法理论的三个因素:笔锋、笔势、笔力。*
· 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译为“陶冶”,这就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作用。
· 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
(以下为下午之串讲,未按书页顺序。1.2.3.6.7为N解;4.5.8.9.10.11为简答)
1、 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审美意识与美思想?
· 审美意识:是对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众的认识,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 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 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
· 原始审美意识往往与原始巫术礼仪实际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体现为对于劳动的惊奇感和喜悦感。
· 美学思想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二是具有理论的形态。
3、 审美态度:是指那种与实际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从而有助于发现实际生活的美的主体心境。英国美学家布洛在1912年提出了心理距离说,正体现了对于审美态度的高度重视。
4.柏拉图(古希腊)的美育观:
· 认为艺术源于模仿,并潜移默化影响欣赏者;
· 这种模仿既可能以淫秽内容把人们教坏,也可能因为模仿好的人物和行为而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 特别强调音乐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
5.古罗马赫拉斯的美育观:
· 提出寓教于尔的美育原则;
· 其要点为:既要符合艺术规律、体现审美魅力、又要产生教育作用,从而体现了美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特点。
6、 艺术敏感:是指主体敏锐地感受生活,产生意象体验,感悟与联想并创造艺术形象的特殊能力,意味着艺术家或观众特别容易对客体发生意象体验。感悟与联想,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蕴寓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
7.艺术敏感的形成:
· 艺术家天生的多愁善感特质 ;
· 长期的艺术修养对艺术敏感的培养。
8、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艺术天才的独特表现在它通过高超地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9.美和美的东西有何差异:见第二章*1.
10.美与美感有何关系
· 美是从各种各样美的东西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体现了美的事物的本质。
·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
· 联系 :二者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相互依存。
· 但两者又有区别: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美感是主体对美的感受和评价具有主观性的特征。如果说美是火,那么美感就是火所发出的光,光来源于火,却不等于火,它的范围要比火更为丰富、更为广阔。
11.康德的崇高观:
· 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并从理论角度进行探讨;
· 他把美与崇高都列入审美断判断的范畴,主伙他们符合审美判断的规律:美和崇高在形式上都以快与不快的情感作为判断的宾语,都属于单称判断,都具有普遍有效性;
· 崇高与优美不同:崇高是通过感性形式在心灵中激发出来的,涉及到理性的观念,而不包含在任何感性形式里,这就更强调了主观对对象的情感反映。对象的形式让人见到了伟大和力量。
· 康德把对象分为两种:力学的崇高和数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是指体积的大,如大海、广场。力学的崇高是指能够引起恐怖的对象,在鉴赏过程中从我们内心激起一种不付诸实践的抵抗力量。当我们确信自己处于安全地带时,在精神上会有一种优越感。
12.黑格尔的崇高观:
· 黑从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观出发,把崇高看成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和历史进程的阶段,认为崇高是表现在作为艺术前的艺术的古代的象征型艺术中的。
· 他不满于康德单纯从主体方面来说明崇高的见解,把康所讲的理发力量与他的绝对理念联在一起,认为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找不到一个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 。
· 崇高的象征艺术本质,在于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了无限的理念内容,造成感性形象的变形和歪曲,从而在有限的形式中显示了理念的无限的力量,于是引起崇高感。简言之,理论压倒形式,理念是崇高的本质。即理念否定了自己的形象,普遍的意义了个别特殊的现实事物。
13.人生相与创造相:
· 共同点:都是指人思考美的问题的立足点或方位。
· 人生相是思考美的问题的第一相,是人思考美的问题的人生立足点,是指人从人生的相位出发提示美与人生之间的本质关系。人生相有三个要点:一是人生的意识;二是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三是人生的价值。
· 创造相:是思考美的问题的第二相,是人思考美的问题的创造性立足点,是指从人生境遇出发,寻求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展开。创造作为人生的真理性事件,本身蕴含着地传统的顺应,又蕴含地传统和现实人生的否定和批判,从而使人生在价值关系上与现实和传统保持内在的张力,使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处于不断地创造之中。
· 让美的问题始终穿行在人生相与创造相之间,恰恰是让人生和美的问题的求解走向未来的一种象征。
14.艺术的存在方式:
· 从艺术的本质特征角度来看,艺术只能存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意象是艺术品提供给我们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体现艺术本质的场所。
· 经从艺术起源角度来看,艺术只能存在于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惊叹有本质联系;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联系。
· 从艺术发展角度来看,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品、再到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 总之,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品、再到艺术接受这样一个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缺一不可,相比说来,艺术创造是三个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因为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品。
15.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四个层次
· 概念:意象是一种非现实的心理存在,是一个审美表意系统。它的基本结构包括意和象两方面。意境是中国古典美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最早由唐王昌龄提出。司空图将这一范畴具体化。宋严羽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之意境,清末王国维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 二者联系: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意境可以包含意象,但意象不一定能达到意境。二者都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形态,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和谐。
· 区别: 1).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涉及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象广阔,意境深邃 2).在审美层次上,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的心灵突破了意象的限域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审美境界,从意向走向意境,意味着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独立存在,但又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意象以个别、特殊为他的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 般,有普遍性。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范围较确定,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和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所以,境界是有审美的,亦有非审美的,有道德、宗教、学术等境界,这是意象所不及的。
· 举例:
16.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4点
·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
· 最初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
· 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背后有我之境中的我这一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的渗透于艺术意向中,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常常以各处独立与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 这两种意境在中西方表现方式不同:西方艺术中物与我寻求对立,而不国艺术则强调物我交融。
· 举例
17.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 美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使人精神上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个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美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人。
· 美育与德育:
区别:德育带有一种强制性,体现为善的行为,同逻辑判断、抑制约束力和普遍道德相 联系。讲究现实原则与社会尺度。美育追求情感感发、个性情感,体现为直觉体验, 讲究陶冶。需要遵循理想原则和情 感尺度。
联系:道德修养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美育包含德育因素,美育为德育打下基础,促进 德育。通过审美情感,促使人自发的实现善。
· 美育与智育:
美育与智育的区别:
A.目的不同。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旨 在培养人的审美能 力。
B.过程不同。智育的过程是知识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为概念、逻辑的知识教育体 系。美育主要是一种培养审美能力的情感教育。
C.性质不同。智育本质上是由外向内的输入。缺乏内在的自发性。美育则总是能适应 人的情感生活需要,把知识的传授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
D.思维方式不同:美育离不开感性形象,智育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
美育与智育的联系:审美内在的包含认知能力为其奠定基础。美育能激发人的未知 欲,促进创造性思维。
· 美育与艺术教育
联系:美育通过审美方式感化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方式,而审美也是艺术教育 的基本功能。
区别:美育不仅仅通过艺术教育进行,耐用屯通过自然、社会方式等方式进行。艺术 教育也不仅仅是为着审美教育,而且要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
【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相关《2004年4月“美学”串讲资料(北师大版)》的文章
甘肃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甘肃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甘肃省自考政策、通知、公告
以及各类学习微信公众号
- 热点文章
-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