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考《劳动经济学》章节习题汇总(下)
1、劳动力时间有哪些类型?不同的劳动时间分别对劳动力的供求有什么影响?
答案:劳动时间有出勤时间、制度劳动时间、加班加点时间、公休时间、缺勤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即使人们的时间资源总量一定,即使法定劳动时间一致,但有的人乐于超时工作,有的人乐于身兼数职,有的人又乐于从事零星的工作。总之,人们的实际劳动时间并不像上述假定的那样规则。即使人们的劳动时间供给量一定,但由于人们在劳动时间内努力、勤奋的程度不同,事实上每个人在劳动时间内所提供的有效劳动时间也是不同的。凡此种种都必将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
2、试述劳动时间的主要功能与特点。
答案:劳动时间的特征与功能:
(一)劳动时间的特征1、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2、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3、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
(二)劳动时间的功能1、计量功能。2、指示功能。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4、人际交往功能。
3、试分析劳动时间与劳动投入量的关系。
答案: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而劳动投入量是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是存量,一定时间内的总劳动时间是流量。既然产量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流量,与此相应的劳动投入量应该是以“人员·时间”为单位的流量。
4、试从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角度,分析劳动时间的主要差异。
答案:如果劳动时间不同,为达到一定产量所需要的劳动者人数也会随之变化。按经济学的说法,企业为了完成生产而决定的劳动投入量,并不是指雇用了多少劳动者,即不是指以人员为单位的劳动量,而是指劳动者人数乘以劳动时间,也就是以“人员·时间”为单位的劳动服务量。
5、试分析弹性劳动时间发展的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对经济造成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二)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
(三)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四)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
(五)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六)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再就是对经济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
1、随着加班补贴率的提高,劳动时间和劳动者人数的替代程度。
2、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力需求增加,这会给工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缩短劳动时间不仅使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供给也有可能增加。这是由于一直因劳动时间过长而放弃就业的人们也开始选择就业。劳动力的供需双方发生变化后,工资会受到什么影响?
3、如果工资率一定,缩短劳动时间会使单个劳动者的收入减少,但如果劳动者人数增加,则整体受雇者的收入有可能增加。
4、即使受雇者收入一定,缩短劳动时间也会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扩大吗?
5、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对企业的投资活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6、投资的变化会影响到市场利率,但其影响程度如何?
7、加班补贴率的提高,一方面向上移动产品的供给曲线,通过消费和投资、出口的变化,改变需求曲线的位置。
1、何为生命周期?近几十年来其变化趋势如何?
答案:本书所说的生命周期系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能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人们的平均结婚年龄、生育年龄在延后,平均寿命在延长,生命周期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与决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平均寿命的延长增加了人们的可支配时间,也延长了许多人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时间。
2、影响就业与就学选择决策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人们接受教育活动最终要与参加有酬的社会劳动联系在一起,接受学历教育的活动总有终结之日,接下来便是就业。学历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大学入学率的增加在经济与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可能更快,但并不是在任何时期都能保持增加的态势。在经济和高等教育调整期,大学入学率还有可能下降,这意味着就业年龄前移。把大学教育当作消费看时,与其他消费需要相同,家庭收入和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对人们参与大学教育的愿望造成影响。
3、家庭生产函数与婚姻、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家庭生产函数能够说明由于技术创新和工资率的变化,家务劳动与市场性劳动的分工是如何变化的,即该函数能够说明劳动力供给、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的变化。在自然经济的大家族主义时代,家庭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问题的重要内容。
总体上来说,婚姻是不能依当事人个人意愿来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大家庭主义的观念逐渐淡漠,婚姻的决策逐渐成为当事人个人的事情。对个人而言,婚姻的经济意义究竟是什么呢?首先,由于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着很大差距。
在经济不发达时期,孩子作为消费主体的同时,更易被当作未来承担生产活动的主体而受到强调,当作增加家庭收入的一种投资的对象而被认同,或者被期望为家业的继承和发展的人才。如果把子女作为投资品加以考虑,那么应该期望将来能够从子女处行到满意的收入;而作为消费品去认识,拥有子女能够提高父母的满足度。拥有子女的费用则是养育子女所需费用和养育子女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之和。
4、左右当事者做出就业与否、转换工作与否、退休与否的经济性动机是什么?
答案:人们在选择就业单位时,除了要考虑自己的工作兴趣之外,就是工资、劳动时间、劳保福利等雇用(劳动)条件。此时考虑的劳动条件不仅是当时的状态,还包括未来是什么样子,即准备去就业的企业将来会怎么样,自己升职、升薪的可能性等。
1、如何结合工资的四大职能正确阐述工资的二重性?
答案:工资职能即由工资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作用。一般说来,工资具有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和效益职能。从工资的四大职能分析可见,工资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价。雇主支付的工资是一种资本投入,是为了能雇用劳动者,获得劳动者的使用权进行生产劳动,获取收益。所以,工资的投入就是投入活劳动的货币表现,没有工资的投入,就谈不上活劳动的投入,更谈不上创造价值。工资是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在一端工资是投入,是活劳动,是人工成本的一部分;在另一端则是收入,是劳动报酬,是生活必需品。正因为工资具有两重性,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才得以结合,生产才得以进行。有投入就有产出,投资者便能获得预期收益;有收入就可以换取消费品,劳动者的劳动力才能延续。
2、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与均衡价格工资理论的联系与区别何在?
答案:如果工人的人数不断增加,起先产量会递增,但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则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工人,就使每个工人平均分摊到的工具设备减少,从而使每一单位劳动力的产品要比原来减少,因而追加的新工人的劳动生产力依次递减,最后增加的那一单位工人的劳动生产力最低。克拉克把最后增加的那一单位工人的劳动生产力叫做边际生产力。
均衡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水平的决定是生产要素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劳动供给价格逐渐上升的初期,供给量会逐渐增加。但劳动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后,尽管价格还继续提高,劳动的供给量却不再增加,甚至还会减少供给。这是因为工资高到一定程度后,劳动者对货币工资的需求就不那么迫切了。
3、集体谈判是怎样影响工资生成与变动的?
答案: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交涉力量的抗衡结果。集体谈判决定工资,表面上看似乎是谈判结果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实际上其背后仍是经济因素在起作用,各方都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
4、如何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
答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阐述可归纳如下:1、板块论。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反块式的结合。2、过渡论。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过渡性的,是为了防止发生思想混乱而采取的变通策略。3、融合论。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结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5、按要素分配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答案:(一)劳动分红制度。劳动分红制度又称“利润分红”或“利润分享”制,是指企业每年年终时,从所获得的利润中按预定的比例提取分红基金,按照员工的劳动成果等条件,以红利形式分配给个人劳动收入。(二)年薪制。年薪制是指对企业中受聘担任厂长、经理的企业经营者实行的一种特定形式的计时工资。(三)股票类薪酬制。(四)劳动股权计划。又称职工股权计划。
1、决定宏观与微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从全国范围来看,影响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可供个人消费的消费品数量、就业规模、人口增长以及城乡收入差别等。决定微观工资水平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企业外部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政府对宏观工资水平的决策以及物价水平的变动等。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员工之间的劳动差别、分配形式和企业经济效益三个方面。
2、最低工资制度的主要作用如何?
答案:1、对于低收入阶层或收入不稳定的劳动者,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2、通过对每一个劳动者提供一份有保障的收入,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维持社会政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3、减少社会贫困现象,削弱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维持一定的社会购买力,为生产正常发展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4、制约平均工资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最低工资率是依法强制推行的企业工资最低标准,对总体工资水平有一个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平均工资的提高,又必然引起最低工资的变动。特别是在进行工资谈判时,政府颁布的最低工资率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3、通货膨胀条件下如何调控实际工资水平?
答案:(一)实际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工资是以货币量表示的个人消费品数量。(二)保证实际工资水平的手段。工资指数化是一种制度化手段。工资的非指数化不是一种法定的制度,而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
4、职业间工资差别的成因是什么?
答案:现代经济学一般用职业的非货币(或职业的非金钱)特征来解释为什么相同素质的劳动者之间工资会有差别。也就是说,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的非金钱差异,从而形成职业间工资差别。1、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2、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3、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4、补偿性工资差别的确定。
5、洛伦茨曲线的吉尼系数的意义何在?
答案:为了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茨提出了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以发明者命名,称为洛伦茨曲线。
设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a,与绝对不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b,则可用a除以(a+b)的商表示分配的均等程度。这个数值称为基尼系数,亦称为洛伦茨系数。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
洛伦茨曲线只能从形式上描绘出社会分配的均等程度,却不能准确地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量值。基尼系数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相关《2019年自考《劳动经济学》章节习题汇总(下)》的文章
甘肃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甘肃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甘肃省自考政策、通知、公告
以及各类学习微信公众号
- 热点文章
-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