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二十六

发布日期:2018-05-23 编辑整理:甘肃省自考网 【字体:


  3.开放式教室。

  简答-开放式教室有什么优缺点?

  开放式教室类似于开放式办公室。它是一种无隔墙、无房门的教室,通常是把教室分成若干兴趣区,教学活动无固定的结构,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

  优点:A、在开放型教室里,个人空间需要得到满足,师生间的交往增多,而且建造开放型教室廉价,清扫、维修方便。

  B、开放式教室的灵活性和相对的自由,可减少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提高学习动机。

  不足:A、无关干扰较多,私密性得不到保护。B、学生用在相互交往上的时间要比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多。大量时间被用在无目的的走动和完成新任务的准备工作上。

  总之,现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开放型教室噪音大、无关干扰多,作为一个学习环境而言,弊大于利。

  4.操场的设计;

  试比较不同年龄的人对传统式、现代式、冒险式三种类型的操场的偏爱。

  1、传统式操场包括秋千、滑梯、单杠和鞍马等一些大家熟悉的设施。

  2、现代式操场包括各种现代化的设施,还增加了很多模仿自然界的设计,如喷泉、沙滩等。这种类型的操场不仅有各种功能,而且设计也从美学的角度进行了考虑。

  3、冒险式操场也称作“垃圾操场”,这种操场一般没有任何建筑物,可以让儿童在广阔的区域上按自己的意愿任意种植花草或改变自然景观;

  4、冒险式操场也提供给儿童一些设施,但都是非常规的,如轮胎、胶合板、泥土山、挖掘工具、画笔和燃料等。

  学前儿童多选择在传统式操场上活动,年龄在6-13岁的学龄儿童更多的是在冒险式操场上活动,这个年龄的儿童无论在哪种类型的操场上都是主角;在冒险式操场上活动居第二位的是青少年;成人选择的操场类型,主要集中在传统式和现代式两种。

  简答-图书馆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

  1、图书馆的多重的功能。

  在大学图书馆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学习区和阅读区的设计,因为很多设计不是过度使用仅有的面积,就是利用的不够,浪费了资源。

  要改变图书馆空间资源的浪费现象,应该把学习区和阅读区设置在学校的其他区域,而图书馆则专门用来储藏图书和一些学习材料。但图书馆的这种设计对学生而言,意味着要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并且这种设计十分的不方便,图书馆应该是一个能让学生完成学校作业的地方。目录检索室应该设计在图书馆入口处附近的地方。

  2、照明。

  照明是图书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光照过强或过弱对于读者阅读学习都是不利的。在图书馆中可采用透光,反光,散射光来改善光环境,创造最佳的读者视觉环境。例如,在设计中可利用侧墙向里面凹进,形成U字形三面侧墙技术。在研究图书馆的光照环境时,窗户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3、材料和质地。

  在图书馆的设计中可采用各种不同质地(坚硬、光滑、陈忠)的材料(木料、玻璃等)。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材料质地,可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人们的心理上相应地产生不同的感觉。

  木质材料的阅览桌,能带给人抚慰,亲切的感觉。使用玻璃幕墙和其他透明材料作为阅览室,目录厅的隔断,能带给人透明,高大,纵深的感觉。总之,图书馆在装饰时要整洁、典雅、自然、和谐,使读者感到在其中读书是一种享受。

  4、听觉环境。

  一个安静或伴有轻松舒缓音乐的环境可使读者有一个好的心情,而一个嘈杂有噪音的环境会破坏读者的情绪和心境,不利于学习。应注意图书馆的选址,读者的分流与管理这些影响听觉环境的因素。

  5、图书馆内的方位和路标提示。

  图书馆设计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帮助读者弄清方位,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有关图书馆方位的信息。(设计应只是标出关键的方位,而减少过于细节的路标指示。使用特殊的色彩作为方位指示颇有成效。但如果为了标明不同地方而使用的颜色种类太多的话,也可能引起方向感的混乱。一个优秀的图书馆方位设计,应该能让进入该馆的读者感到对环境有控制的能力,路标设计的好坏,不仅方便了读者,同时也能使图书馆的服务人员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甘肃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 视频课程
  • 真题下载
英语(二)

英语(二)

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

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一)

内科护理学(一)

内科护理学(一)

思修(03706)

思修(037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