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现代汉语”串讲资料1(北师大版)
绪 论
一.现代汉民话共同语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既有共同语——普通话,也有不同的方言。(广义)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使用情况:是全体汉族人民之间交际的语言,也是汉族与兄弟民族之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汉民族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现代汉语的前身:春秋时期的“雅言”(又称“夏言”),汉朝时的“通语”,明清时代的“官话”,“五四”运动时的“白话”。
“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民族共同语的两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是口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是书面语。
普通话在台湾省和海外称“国语”,新加坡则称“华语”。
二.现代汉语的方言
形成方言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人口增长,生活区域扩大;由于社会动乱,人民向远方迁徙;由于山川阻隔、交通闭塞,人民往来不便;由于与异族接触,发生语言的互相影响和融合。
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汉语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方面的差异最小。
现代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等七大方言。
(一)北方方言旧称“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最多,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北方方言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方言;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
(二)吴方言也叫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四。
(三)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
(四)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四。
(五)客家方言以广东东部的梅州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
(六)闽方言通行于福建大部,广东东部潮山地区和南面的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台湾两大省……,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二。包括三次方言:闽南、闽东、闽中。
(七)粤方言以贵阳话为代表,……港澳地区,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
三、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
了解: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第8页第一段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段尾)
了解:我国当前语言文字工作最重要的两项任务是: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汉字规范化。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狭义解释)
了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就是以一个具体地点的方言语音作为标准音,使人们有明确的具体的活的语音标准可以遵循。“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就是说以北方话作为词汇规范的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就是以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具有代表性作品中的一般用例作为语法规范。(以上三点要理解 书第9-11页)
绪论部分出题约占3-5分
第一章 语音
语音概括
一、 语音的性质
语音就是人类说话时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它包括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三个方面。(此名词解释不可少字、差字)
(一) 语音的生理属性
了解: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三大部分。
(二) 语音的物理属性
语音的四要素(即四个物理要素):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
1、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的频率。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非常重要。
2、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波的振幅
普通话里的轻音与音强有关。
3、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音量与音高、音强、音长有关。
4、 音色又叫音质,就是声音的特色、本质,是不同的声音能够互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特征,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形式。
音色的差别由三种因素造成:第一,发音体不同。第二,发音方式不同。第三,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三) 语音的社会属性:它首先体现在音义结合的社会性上,还突出地体现了语音的系统性上。
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二 语音的分析
(一)音节
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们在听觉上自然感受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儿化了的两个汉字一个音节。
(二)音素
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素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发音时气流不一定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辅音(又称子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元音(又称母音)。
元音与辅音的区别:发音气流在发音器官中是否受到阻碍。
元、辅区别的简答形式:1、有无阻碍;(辅音有阻碍,元音无阻碍)2、紧张状态;(辅音局部紧张,元音均衡紧张)3、气流强弱;(辅音气流强,元音气流弱)4、、响度大小;(辅音小,元音大)
(三)音位
音位是某种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根据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
(一) 声母、韵母、声调
一个音节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声母后面的部分。
一个音节如果不以辅音开头,则称为“零声母”。声调指的是音节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音高变化。
三 语音的符号
汉语拼音方案是记录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法定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用来给汉字注意和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汉语拼音的五大块: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第24-26页)
第二节 普通话的辅音和元音
一、辅音的发音分析
辅音的发音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成阻,二是持阻,三是除阻。
(一)辅音的发音部位
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
辅音发音部位的七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
(二)辅音的发音方法
发音方法:气流破除发音阻碍的方法。
1、阻碍的方式:根据成阻或除阻的方式不同,可以五类
1) 塞音(暴破音):b、p、d、t、g、k(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前三组前两位)
2) 擦音:f、s、sh、r、x、h
3) 塞擦音:z、c、zh、ch、j、q(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后三组后两位)
4) 边音:l
5) 鼻音:m、n、ng
2、声带是否振动:分清、浊两类。
1) 清音:b、p、d、t、g、k、z、c、zh、ch、j、q、f、s、sh、x、h
2) 浊音:m、n、ng、l、r
清、浊音记法:声母中除去浊音,其余都为清音,故记住浊音的5个就可以。
3、气流的强弱:分送气音、不送气音两类。
1) 送气音:p、t、k、c、ch、q
2) 不送气音:b、d、g、z、zh、j
注:声母表里每组第一个音为不送气音;每组第二个音为送气音。只有是塞音、塞擦音时,才考虑送不送气。
一、 元音的发音分析
元音的性质有以下三个方面决定:(舌头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形状)
舌头的高低分四度: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
舌头的前后分三度: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
嘴唇的形状分两种: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
普通话的元音分:单元音和复合元音两种。
(一) 单元音
发音时舌位和唇形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
单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
1、 舌面元音:i、u、Ü、a、o、e、ê
2、 舌尖元音:-i[ ],只出现在声母z、c、s后面。-i[ ]只出现在zh、ch、sh、r后头
3、 卷舌元音:er
注:配第35页的舌面元音舌位图,会方便记忆。
(二) 复合元音
发音时舌位和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叫复合元音。
复合元音包括:
1、 前响二合元音:ai、ei、ao、ou、ao
2、 后响二合元音:ia、ie、ua、uo、ue
3、 中响三合元音:iao、iou、uai、uei
第三节 普通话音节的分析
一、 声母
普通话的22个辅音当中,除知根浊音ng(以韵母中出现)不能出现在音节开头,其余21个辅音都可以充当声母。声母共22个,其中一个为零声母。
二、 韵母
普通话有39个韵母。根据韵母的组成成分,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合元音韵母、鼻音韵母三类。
(一)单元音韵母
由单元音充当的韵母共有10个,即:i、u、u、a、o、e、ê、-i、-i、er
(二)复合元音韵母
复合元音充当韵母共有13个。前响复合韵母:ai、ei、ao、ou、ao;后响复合韵母:ia、ie、ua、uo、ue;中响复合韵母:iao、iou、uai、uei
(三)鼻音韵母
鼻音韵母:则元音和鼻辅音一起构成的韵母。
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尾的辅音只有舌尖中浊鼻音n和舌根浊鼻音ng。n即可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又可出现在音节的末尾;ng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
普通话里有16个鼻音韵母。
1、 舌尖中鼻音韵母8个:an、ian、uan(u加点)、uan、en、in、uen、un(u加点)
2、 舌根鼻音韵母8个: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
开口呼: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u(u加点)的韵母
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
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
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u加点)的韵母。
三、声调
声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
调值即声调的实际读法,是每个音节都具有音高变化形式。
调值采用“五度标记法”。
线条所表现的高低升降的类型叫做调型。
注:要会运用调值标记法及记清第42页的图表示方法。
在答题时,要注意题的问法:调值用五度标记法标注;声调用阴、阳、上、去添写。
调类指的是声调的类别,是通过归纳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全部调值而得出的类别。
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调值: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注:
中古汉语的调类演变为普通话的调类,有三条重要规律:第一是“平分阴阳”;第二是“浊上变去”;第三是“入派四声”。
四、音节的构成方式(此节为重点,需多看几遍)
普通话的音节结构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
韵母又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腹又叫主要元音,是韵母中发音开口度较大、声音最响亮的元音。所有的单元音都可以构成韵腹。韵头又叫介音,是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的高元音。韵头开口度较小,响亮度也较差,只能由i、u、u(u加点)三个高元音构成。韵尾指的是一部分韵母后面的收尾部分,有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元音韵尾由i、u构成。辅音韵尾由n、ng构成,韵腹和声调是每一个音节都必须具有的。
注:熟记第45页中音节构成类型的十二种格式,注意列表中傲、野、卫、曹、贵几个字的分解方式。
十二各格式中,最复杂的格式包含四个音素和一个声调,简单的格式只包含一个音素和一个声调。元音在音节里可以连续排列,最多时达到三个。
五、声韵的配合规律
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和一个零声母,有39个韵母。
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主要的6点:
1、 双唇音b、p、m能和开口呼、齐齿呼的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音韵母u,不能得撮口呼韵母配合。
2、 唇齿音f能和开口呼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单韵母u,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
3、 舌尖中音d、t和n、l与韵母的配合关系略有不同。 n、l能和四呼的韵母配合, d、t不能和撮口呼韵母配合,能和其他三呼的韵母配合。
4、 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舌根音g、k、h,这三套声母的配合关系相同,都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此点易出选择题)
5、 舌面音j、q、x与前面三套声母相反,只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
6、 在全部声母中,唇齿音f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窄;舌尖中音n、l和零声母Ф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宽,它们和四呼的韵母都能配合。配合声母最多的是开口呼,配合声母最少的是撮口呼。(此点重点)
第四节 方音辨正
(非北京同学注意一下书里的例句即可)
第五节 轻声 儿化 变调
一、 轻声
轻声:一个词或一句话里有的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变得又短又弱的声调,这种语音现象就是轻声。
声调主要决定于音高,而轻声的开成取决于音强和音长。
轻声的规律:1、助动词;2、虚词;3、表示方位的成分;4、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的词;5、叠音名词及动词叠用后的第二个音节。(轻声规律留意一下书上例词即可)
轻声的作用:轻声有分辨词与非词、分辨词义和分辨词性的作用。
二、 儿化
儿化:普通话的卷舌韵母“er”不与声母拼合,除自成音节外,还可以附加在别的音节的后面,和前面的韵母融为一体。使前面的韵母变成卷舌韵母。这种现像叫“儿化”。
儿化的作用:区别词义和词性,有的情况下表示细小、亲切的色彩。
三、 变调
音节和音节连在一起念时,由于互相影响,本调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
(一)上声的变调
1、上声+上声=阳平+上声(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上声字变读阳平)
2、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
1、 上声+轻声(非上声)=半上+轻声
2、 上声+轻声(上声)=阳平/半上+轻声
(二)“一”的变调
1、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
2、在去声前读阳平。
3、在重叠的单音动词中间读轻声。
(三)“不”的变调
1、在去声前读阳平。
2、在正反并列提问式中和可能补语否定式中读轻声。
注:留意(一)(二)(三)中的例子。
第六节 语调和朗读
一、 语调
语调:指的就是有表达语义和感情作用,贯穿全句的语音的高低升降、轻重顿挫的变化形式。包括停顿、重音、升降三个方面。
(一) 停顿
停顿可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节奏停顿三种。
1、 语法停顿:是由句子的语法关系所决定的停顿。标点是语法关系的书面标志。
2、 逻辑停顿:为了表达感情和强调某一语义的需要而采用的停顿。
3、 节奏停顿:为了显示韵文的节奏而采用的停顿。
(二)重音
重音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
1、 语法重音:指的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采取的重读。
2、 逻辑重音:指的是根据语义或感情表达的需要而采取的重读。
注:语法与逻辑的对比(书中例句)。
(三)升降
语调升降指的是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它是语调的主干,最能表达出全句的思想感情。
了解语调升降的四种类型:升调、降调、平调、曲折调。
注:第一章出题约占25分。主要以单选、多选、词语标音、名词解释、简答、分析等形式出现。
-
上一篇:暂无
【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相关《2004年4月“现代汉语”串讲资料1(北师大版)》的文章
甘肃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甘肃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甘肃省自考政策、通知、公告
以及各类学习微信公众号
- 热点文章
- 常见问题